“阿Q”(阿Quei)应读作“阿鬼”
序中“仿佛思想里有鬼似的“这句话我们中国人读来其实一点问题也没有,因为汉语的含义是很丰富的,大可以说是鬼使神差地想给阿Q做传,但这句话却在日本的学界发生了很大的争论,竹内好是这样翻译的:“也许被什么怪物给迷住了”,松枝茂夫、和田武司是这样翻译的:“在我的头脑里总好像有他的亡灵盘踞着似的”。阿Q的名字应该是阿鬼。
首先,Quei的绍兴读音就是鬼,“阿字非常正确,绝无附会假借的缺点”,这实际上就是在暗示Quei里面有附会和假借。其次,中国自古以来汉字就有通假的现象,就一个字来表示两种意义的谐音,鲁迅也非常喜欢,比如他有个笔名叫杜斐,谐音土匪。还有虞明、余铭就是谐音愚民,所以Quei用谐音可能性非常大。
其老师章太炎的《说文解字》对于鬼这个字有这样的阐述“在中国鬼这种东西的原意并不是直接指幽灵。鬼字从甶,甶是鬼的头。禺字从由,与鬼同义。禺本来是母猴,如果鬼是幽灵是无形之物,那么为什么可以仿照它的头的形象呢,为什么母猴之头能够与鬼之头相似呢?因为最初叫鬼的本就是狒狒、狐狸之类的,奇形怪状,见得叫人惊愕害怕的事物,于是幽灵便假借了他的名字,这就是鬼这种东西的由来。”然后沈兼士是这样说的:“具体的鬼引申出了畏,畏是可怕的意思,我们看到鬼就会畏。”鲁迅与这两个人关系非常密切,有可能与他们持一样的观点。也就是说鬼=禺=畏,而“未”与畏同音,小说中的城市名叫未庄,所谓未庄,就是畏庄;所谓畏庄,就是鬼庄。这正代表了灭亡的清朝。主角就是鬼庄的一个阿鬼。
鲁迅这句“思想里有鬼”其实就是对我们读者告白的,他之所以数次打条念头,但终于执笔为阿Q作传,正是因为他脑海里存在着不肯离去的鬼的影像,同时这篇作品也只能尝试着通过为这个鬼作传,转而把作者脑海里不分明的幽暗中的鬼的影像引出到光天化日之下,这就是从无到有的召唤,而这种召唤让鲁迅感到恐惧,因为阿Q不仅仅是一个孤魂野鬼,也是国民性格里的鬼。未庄不单单是一个小说场景,赵老太爷、假洋鬼子、赵秀才也不仅是一个个配角,他们都是大清的余孽,都是国民性格里的鬼。
鲁迅晚年用了许多笔名,其中有“苇索”(用来捕捉捆绑恶鬼的工具)有“桃椎”(打鬼的桃木棒)。鲁迅以笔为枪,战斗了一生就是希望灭掉国民性里的恶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