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陵中学推荐阅读书目(二)
二、文学欣赏类
1、《彷徨》 鲁迅著
【推荐理由】《彷徨》收录了鲁迅在1924年至1925年创作的11篇短篇小说,继续了《呐喊》所开创的农民、知识分子两大题材,小说写作手法相较前者更加成熟。鲁迅有着启蒙大众的信念,取材于当时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深刻开掘精神的创伤和病态,打破“瞒”和“欺”。从而揭露封建社会不仅摧残人的肉体,更“咀嚼人的灵魂“。首篇的《祝福》和末篇的《离婚》揭露了旧礼教对未受过教育的农村女性从精神到肉体的压迫。除了愚昧的农民,《彷徨》还塑造了形形色色的知识分子形象。《肥皂》里的四铭和《高老夫子》里的高二础代表了灵魂彻底霉烂的旧读书人;《在酒楼上》的吕纬甫曾经是先进、充满希望的新知识分子,在昏暗的现实中不断碰壁后日渐悲观消沉,身陷困厄乃至走向自我毁灭。鲁迅鞭打人的灵魂,但不仅仅满足于拷问,他希望通过小说唤起人们对社会、对自身反抗,正如他为《彷徨》所题的诗:“寂寞新闻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卒,荷戟独彷徨。”除了深刻的思想,每篇小说精心设计的结构和含蓄凝练的语言也值得细细品味。
2、《呼兰河传》 萧红著
【推荐理由】萧红是一位经历坎坷,英年早逝的天才作家。她半生贫病交加,居无定所,恰逢国难当头,历经悲欢离合,死时仅有三十一岁。《呼兰河传》带有自传性质,萧红以细腻温情的笔调回忆家乡呼兰,叙述与祖父相处的温馨时光和在这片土地生活的男女老幼。小说以散文诗般的语言描述了呼兰小城的风景民俗,将呼兰河的四时风物与旧时东北生老病死、婚丧嫁娶的民俗编织在一起,茅盾称赞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萧红选择用第一人称叙述,有意借小女孩纯真烂漫的视角,记录了善良而愚昧的故乡人民的生活与命运:吃、睡、劳作,像动物一般生生死死,生活彷佛停滞一般,失去过去和未来。活泼的语言与沉重的命运形成鲜明反差,以另一种方式展现了传统封建文化对人的戕害。
3、《雷雨》 曹禺著
【推荐理由】《雷雨》是曹禺创作的首部作品,也象征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剧本将周鲁两家长达三十年多年的复杂矛盾纠葛浓缩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夜里两点)和两个场景(周家客厅,鲁家住房),体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和精心的结构布置,有很强的戏剧性。全剧交织了两代人错综复杂的爱恨与矛盾关系:周朴园对鲁侍萍的始乱终弃,作为后母的繁漪与周家周萍长子的暧昧关系,周萍与同母异父的妹妹四风的恋爱故事,资本家周朴园与工人代表鲁大海的冲突等等,展现了血缘关系与命运关系相互纠缠的种种悲剧。戏剧的结尾,无辜的年轻一代都死去了,只留下了对悲剧性历史有着牵连的年老一代,尤其是有着浓厚封建色彩的资产阶级大家长代表的周朴园,更加强化了人们对“不公平”的社会与命运的控诉力量。《雷雨》是一部说不尽的作品,近百年来,无论是情节还是人物,人们从各种角度和不同方面进行了丰富多彩的阐释。
4、《憩园》 巴金著
【推荐理由】如果说《家》是巴金前期的代表作,是真诚热烈的青春之歌,以单纯、坦率、汪洋恣肆的情感给读者以冲击,那么《憩园》则是他后期的创作高峰,在窒息沉重的现实社会中由青春浪漫转向中年人的沉稳忧郁。巴金在四十年代回到四川老家,目睹旧居的颓废后,“被一种奇异的感情抓住”,产生了创作《憩园》的灵感。小说通过一位作家重归故土,寄居憩园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展现了一所大公馆新旧两代主人共同的悲剧命运。
旧主人杨老三在嫖赌中败尽祖传的遗产,沦落为乞丐,靠偷窃为生,在监狱中死去。新主人姚国栋重蹈覆辙,靠父辈的遗产过着庸俗、奢侈的生活,在他的骄纵和金钱腐蚀下,儿子小虎长成蛮横邪恶的纨绔子弟。巴金将姚家小虎作为杨老三的对应人物来写,促使读者思考他们的共同共命运和造成这种命运的原因。《憩园》揭露了封建地主家庭寄生生活对人的腐蚀,批判了长宜子孙的封建思想。可贵的是,巴金在批判之中,夹带着对人性弱点的理解与同情,使得主人公形象更加复杂丰富。
5、《湘行散记》《湘西》 沈从文著
【推荐理由】沈从文生于荒僻而风景如画、富有传奇色彩的湘西凤凰县,14岁即按当地风俗进入行伍,很小便接触了战争所带来的杀戮与黑暗,怀着对新文学的憧憬来到北京,成为作家。《湘行散记》和《湘西》是沈从文三十年代两次回乡的产物,前者重人事的叙述,后者更重风俗的描摹。这两部散文如同山水长卷,沿着湘西的沅水,细致地描绘沿途的景致、湘西的物产、风俗、人情,间或穿插了当地的神话传说。散文里的“湘西“也是沈从文多部小说主人公生长的地方,比如泸溪县城绒线铺的女孩正是《边城》里”翠翠“的原型。但不同于小说里对湘西田园牧歌的一味欣赏,沈从文在散文里对湘西人性人情的态度要严峻得多。他在重返湘西的过程中感觉时间彷佛停滞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过着不变的生活,就像绒线铺的女孩和十七年前她的妈妈以相同的姿态出现在了他面前。使他不禁担心湘西保守、衰败的文化的今后走向,将如何应对急速变化的社会现实。
6、《茶馆》 老舍著
【推荐理由】《茶馆》创作于50年代初,是中国当代戏剧的杰作,是老舍应邀从美国归国,参加新文化建设后的代表作,以表现旧时代黑暗、腐败的方式简介歌颂了新时代。话剧分为三幕,选取“戊戌变法”失败后的晚清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及抗战后国民党统治时期三个社会生活场景。戏剧贯穿了裕泰茶馆半个世纪的变迁和掌柜王利发的一生,以及他人的人生境遇,表现了清末到民国期间中国令人绝望的黑暗状况。
《茶馆》继承了老舍前期作品中对于小人物命运的关注,塑造了众多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比如善良圆滑的掌柜王利发,自食其力的爱国旗人常四爷,成天泡茶馆的落魄子弟松二爷,以小人物的的悲惨遭遇表现时代主题。尤其是常四爷的“我爱咱们的国,可是谁爱我呢”,大胆表现大时代下卑微个体对历史的追问,令人深思。老舍是著名的语言大师,《茶馆》的戏剧语言值得细细品味。他擅长运用带着纯正北京地方风味的鲜活明快的语言,寥寥几句台词便勾勒出各色人物的身份、性格、境遇及内心活动。
7、《洗澡》《干校六记》 杨绛著
【推荐理由】杨绛是一位学养深厚的学者型作家。“文革”结束后,她的散文和小说创作引人注目。小说《洗澡》和散文集《干校六记》可以看作是姊妹篇,进行对照阅读。这两个文本以冷静的洞察和深刻的思考整合了1949年至1979年间大陆知识分子的生活经验。
《洗澡》分为三部,记录了解放后知识分子接受思想改造后的“灵魂洗礼”。一二部中,杨绛从细节处入手,娓娓道来1949年后文学研究所男女老少的生活和情绪的变化。第三部中,随着“清洗运动”的逐渐深入,在一场场令人发指的自我心灵揭示中,人的尊严、隐私和操守被荡涤殆尽。一二部中生活在相对和谐环境中的小说人物,蜕化为一个个孤立的、等待检讨的心灵。《干校六记》是杨绛被下放到河南罗山八年干校生活的回忆。这本小书记录了清查“五一六分子”批判斗争中的一些小故事,有“下放记别”、“凿井记劳”、“学圃记闲”等等,笔法简练深邃,始终以冷静沉着的态度保存这些记忆,夹杂着几许无奈几许感慨,也有与家人相濡以沫的温情。
8、张爱玲小说
版本:《张爱玲全集》,北京十月出版社。
【推荐理由】张爱玲的小说历来是雅俗共赏的代表,她揉合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写作手法和西方现代派的先锋叙事技巧,人物、故事均取材于都市里的饮食男女,给我们提供了上世纪社会转型时期上海市民生活的诸多记忆,弥漫着浓郁的市井气息。“在普通人中寻找传奇”,是张爱玲写作的一大特点,很难在她的书中找到完美的正面人物。她刻画地大多是拥有各种缺点的凡人,有鲜明的性格弱点,或精于算计、或胆小软弱,生活在动荡的社会现实中,导致他们半传统、半现代的生活状态和思想观念。她娴熟地运用自己特有的精细把握能力,冷静地审视、剖析看似平和安逸的人生表面下隐藏着的残酷一面,毫不留情剥去矫饰的外衣,暴露出人的本能的兽性欲求。比如《倾城之恋》中男女主人公之间的算计、试探、攻守远大于爱情的真挚流露;《金锁记》里的曹七巧钻进了黄金织就的枷锁,压抑正当的情感,乃至人性万年泉扭曲;《第一炉香》里的葛薇龙理智上知道自己被姑妈当作诱饵勾引男人,但人性的虚荣推着她在不归路上越走越远。她笔下的好人或坏人,都是在欲望的苦海里挣扎的可怜人。看清了这繁华背后的苍凉,张爱玲对于人物的自私或扭曲,有了一种洞察之后的谅解,更是悲悯下的同情。
9、汪曾祺小说
版本:《受戒》,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汪曾祺自选集》,商务印书馆;《汪曾祺小说》 浙江文艺出版社;《汪曾祺全集(小说卷)》,人民文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汪曾祺的创作生涯从40年代延续到到90年代,拥有漫长而坚韧的文学生命。文革之后,步入晚年的汪曾祺展现出旺盛的创作欲,创作了多部优秀的短篇小说。他擅长发掘世俗生活中的文学趣味,捕捉个体生命的细微之处,以宽容随和的态度赋予世俗生活和芸芸众生应有的尊严。在他的小说里,除了人物、情节外,节庆民俗、名声古迹、街谈巷语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品读他的文字,彷佛走进入了三四十年代苏北小城的日常生活:《受戒》里,明海与小英子光着脚在荸荠地里散步、嬉戏,在芦荡里许下对彼此的承诺;《鸡鸭名家》中,余老五平日其貌不扬,吃喝闲逛,却拥有炕小鸡、小鸭的绝技;《八千岁》里“八千岁”尽管是米店老板,却俭省了一辈子,只吃最贱的“头糙”,在无故被罚了八百两银子后,第一次舍得在晚茶吃一碗三鲜面。这些小说不以情节的奇巧取胜,前半部分耐心地铺排零碎细节,往往在结尾有点睛之笔,清谈脱俗又耐人寻味。
10、《朦胧诗选》
版本:阎月君等编著,春风文艺出版社。
【推荐理由】《朦胧诗选》是特定历史时期的特定产物,陪伴一代年轻人度过了他们的青春。“朦胧诗”并非一个独立的流派,而是特指出现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一批年轻诗人及诗风。朦胧诗大多是“文革”中积累的的个体情绪和人情、人性感悟在“文革”后的抒发,将“文革“后政治文化反思诗意化,带动了诗歌美学的革新。在这之后,大陆现代汉语诗开始出现较为含蓄的意向,与之前有很大不同。
“朦胧诗”的主要作者有食指、北岛、顾城、舒婷、梁小斌、江河、杨炼、芒克、海子、牧野等,代表诗作有《回答》《致橡树》《秋》《相信未来》《一代人》《海的名字叫寂寞》等。这些诗的艺术特点可概括为意象化、象征化、立体化。诗人注重诗的观念省略和主题暗示,使作品的主题具有隐约性和多义性。朦胧诗人采用这种若隐若现的表现形式,再加上象征、意象、通感、暗示、隐喻、变形等多种艺术手段的运用,使得作品的主题体现了“不即不离,捉摸不行”的隐约性和“诗无达诂”的多义性。
11、《红高粱家族》 莫言著
【推荐理由】《红高粱家族》由《高粱酒》《高粱殡》《狗道》《奇死》《红高粱》这五个部分组成。莫言将记忆中的故乡——高密东北乡作为写作背景,这片 “无疑是地球上最美丽最丑陋、最超脱最世俗,同时最圣洁最龌龊”的土地是他写作最重要的素材来源。《红高粱家族》以民间抗日为背景,刻画了许多性格鲜明的中国农民,比如“我爷爷”于占鳌,“我奶奶”戴凤英等。他们倔强不屈、富有血性,在血海一般的高粱地里相亲相爱、杀人越货、投身革命,淋漓尽致地上演爱恨情仇与民族气节,展现出乡土野性之美与鲜活的人性之美。莫言拥有极度敏锐的感官,彷佛可以捕捉到土地开裂的声音,在他的小说里,色彩、形状、声音在想象力的作用下变得奇幻多姿,变化无穷。与之相对应,他的语言汪洋恣肆、开阔宏大,具有极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热烈而悲怆的“红色”是全书的主基调,从开篇到结尾高粱“纯种的红”“红成光洋血海”被不断提及,具有深远的象征意味。
12、《活着》 余华著
【推荐理由】“活着”是人类做为生命本体最基本的要求,然而这看似简单的两个字里包含了复杂的人生况味,展示了生命中最深厚最顽强的精神力量。小说的主体部分是福贵平静地讲述自己漫长而坎坷的一生。年轻时候他是一个纨绔子弟,在赌桌上输掉了全部的家产,活生生气死了自己的父亲。在这之后,福贵获得了一种极度的精神震撼和道德警醒,从而慢慢地改变了玩世不恭的个性,恢复了善良、同情和宽厚的人性品质。但所有的厄运开始紧紧地追随着福贵的脚步,并毫不含糊地夺走了每一个他每一个亲人的生命。先是儿子有庆的突然死亡,接着又是女儿凤霞和妻子家珍的死亡,然后是女婿二喜和外孙子苦根的死亡,只留下福贵一人来面对残忍的生离死别,苦苦活着。这使他成为一个深陷于孤独而无力自拔的鲸夫,与自己影子似的象征物——那头叫富贵的老牛相依为命,了却残年。福贵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苦难,他却始终坚信:即使生活是最为悲惨的,即使命运是最为残酷的,自己也应该鼓足勇气和拼足力量熬过去,直到人生的最后一刻。这也是余华想通过这部小说表达的“受难式”主题,用他自己的话说:“活着就是忍耐:面对所有逆境苦难,包括最残酷的,我认为每个人都应该高兴地、愉快地去尝试克服、度过它。”
13、《我的精神家园》 王小波著
【推荐理由】《我的精神家园》是王小波的最后一部杂文自选集。王小波毕业于经济系,拥有理工科背景,曾出国留学,放弃大学教职选择做一名职业作家,比同代作家拥有更广博的知识结构。他思考自由,并以自由的方式写作,崇尚智慧、理性和宽容,反对愚蠢、教条、虚伪和无趣。在这部杂文集里,探讨的话题大多与中国社会的文化状态以及知识分子上下求索的命运相关,面对这些沉重严肃的主题,王小波却以智者的口吻,从身边小事入手,以犀利的视角用轻松诙谐的笔法带领读者在他的精神家园穿行。作者以其特有的智慧与敏锐的眼光,在看似平常的想法和说法中发现荒谬,直指现实世界中的尴尬处,将世人熟视无睹的呆滞目光激活,进而触及真理的内核,以引起疗救的注意。这是一本能启发人的思维,让人真切地体会到思维所带来的快乐的书,即便过了三十多年,读来依旧能够引起共鸣。
14、《长恨歌》 王安忆著
【推荐理由】《长恨歌》是王安忆的代表作,以独特的女性视域书写老上海的故事,延续了她关于女性在中国20世纪后半叶命运浮沉的主题,被王德威称赞为张爱玲之后海派文学的传人。《长恨歌》共分三部,时间跨度从上世纪40年代到80年代,几乎囊括了主人公王琦瑶梦幻般的一生。40年代,还是中学生的王琦瑶年竞选“上海小姐”,开始了一生的奇遇。解放前,王琦瑶做过某大员的“金丝雀”,解放后过着苟且偷生的地洞生活。文革结束后,已是知天命之年的王琦瑶与女儿的男同学发生畸恋,最终被杀死。《长恨歌》不仅仅是王琦瑶的故事,更是上海这座城市的故事,王安忆曾坦率的表示,“在那里面我写了一个女人的命运,但事实上这个女人只不过是城市的代言人,我要写的其实是一个城市的故事。”小说的第一章并没有故事情节,作者用了大量华丽而琐碎的语言不厌其烦地描写上海的日常生活场景——弄堂、流言、闺阁和鸽子,以温婉细腻的语调组成了城市的初步肖像。读完整本书后可以发现这些看似孤立的意向之间有着内在的联系,引领了整部小说的结构。
15、《中国在梁庄》 梁鸿著
【推荐理由】《中国在梁庄》是优秀的非虚构文学,还原了一个河南普通村庄四十年来的变迁与衰落。作者梁鸿在梁庄长大,成年后通过高考离开家乡,对大学教授的日常生活产生困顿迷茫之时,选择重返故乡,企图找寻生活的本质。梁鸿以知识分子和归乡游子的双重视角,通过口述实录、现场调查等方式记录如今人们在这片土地生活的真实场景和面临的显示困境,包括留守儿童的教育和心理问题、乡村生态环境的恶化、农民养老、医疗的缺失、农村家庭结构的裂变、乡村基层治理的困境等等。对每个乡村人物个体的关注、对乡人生存状态细节的陈述,发现在宏大叙事中被忽略的微观细节,是《中国在梁庄》的一大写作特点,也是本书最令人动容的地方。梁庄四十年的流变是中国千万个“被消失”乡村的缩影,不曾认识梁庄,我们或许就不曾认识农村,不曾认识农村,又何以认识中国?
16、《荷马史诗》 荷马著
【推荐理由】荷马史诗在公元前800年左右出现,相传是盲诗人荷马所作,由两部史诗组成,分别是《伊利亚特》(《伊利昂纪》)和《奥德赛》(《奥德修纪》)。这两部史诗相互关联,均与特洛伊战争有关,一个是战争,一个是回乡。由于涉及到较多古希腊的神话传说,阅读之前可以了解一下希腊神话,对理解史诗的内容有一定帮助。两部史诗都由一万余行的长格短格的英雄诗体构成,富有节奏感。
《伊利亚特》主要写长达十年的战争最后的51天发生的事情,以“阿基琉斯的愤怒”为主题。阿基琉斯悔恨自己之前的过失,为亡友复仇,重新参战。他最终杀死对手赫克托耳,并将他的尸体托在马后奔驰。《奥德赛》叙述木马计的设计者奥德修斯在特洛伊战争后,在海上漂流十年终于回到家长,与儿子一起打败觊觎家产的求婚者,最终得以与妻子团圆。
17、《堂吉诃德》 米盖尔•台•塞万提斯•萨阿维德拉著
【推荐理由】16世纪末、17世纪初,文艺复兴的高潮冲击着西班牙和英国。西班牙孕育了被成为“近代小说的开山之作”的《堂吉诃德》。小说分为两部,第一部问世后大受追捧,多次加印,促使作家抱病完成了第二部。作者在序言中申明,“这部书只不过是对于骑士文学的一种讽刺”,目的在于“把骑士文学的地盘完全摧毁”。但在实际上,这部作品的社会意义超过了作者的预期,作品描摹了当时西班牙的整个社会风貌,尖锐地批判了这一时期封建西班牙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艺术等,使它成为“行将灭亡的骑士阶级的史诗”。
小说主要讲述了西班牙拉曼•却的一个穷乡绅堂吉诃德与附近农民桑丘的游侠史。堂吉诃德年近半百,瘦削而面带愁容,因痴迷流行的骑士小说而走火入魔,居然决心也当一名骑士。他拼凑了一身破烂盔甲,骑着一匹瘦马,以自封的骑士身份出去寻找冒险事业。他完全失去对现实的感觉而沉入幻想,将客栈视为城堡,大战“风车”,冲杀羊群,追缴魔鬼,一路闯了许多祸,吃了许多亏,闹了很多笑话,却始终执迷不悟。最后,他大病一场,豁然开窍,弥留之际幡然悔悟。在这个人物身上,我们可以发现其性格的两重性。一方面,他神智不清,疯狂可笑,另一方面他代表着高度的道德原则,拥有无谓的精神和正义的信念,堪称理想主义的化身。
18、《哈姆雷特》 威廉•莎士比亚著
【推荐理由】威廉•莎士比亚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文学最杰出的代表。他的创作反映了当时英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在欧洲戏剧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哈姆雷特》被看作是莎士比亚戏剧创作的最高成就,自问世以来,相关的研究及讨论经久不衰。《哈姆雷特》的剧本与《堂吉诃德》的第一部几乎在同一时间问世,被看作一个值得注意的巧合。屠格涅夫认为两位主人公代表了人天性中两个根本的对立——专注内心和改造外部世界,每个人或接近堂吉诃德,或接近哈姆雷特。
《哈姆雷特》的故事取材于12世纪的丹麦史。老国王驾崩不久,其弟克劳迪斯攫取王位并迎娶寡嫂。遭到打击的年轻王子哈姆雷特得到父王鬼魂的昭示:他是被弟弟毒死的。哈姆雷特决心承担起国家的责任,为父报仇。但他生性忧郁,思虑过重,不断拖延复仇的时间,数次错过了杀死克劳迪斯的机会。尽管最终将其刺死,然而自己也中毒身亡。哈姆雷特数次“延宕“复仇的时机引起了众多读者的注意,深化了该剧的深刻性和复杂程度。有人将其归结于性格的优柔寡断,有人认为是行动的力量被发达的智力所麻痹,至今仍引发着讨论。
19、《罗密欧与朱丽叶》 威廉•莎士比亚著
【推荐理由】《罗密欧与朱丽叶》是莎士比亚最受人喜爱与被人熟知的戏剧,它的故事以1303年发生在意大利维罗纳城的真人真事为基础,被誉为一本爱情的宝典。
在意大利维洛那城有两家名门望族,盖普莱特和蒙太古,两家世代相仇。然而命运捉弄,偏偏让他们的独生子女罗密欧和朱丽叶相识相爱。罗密欧英俊潇洒,热情奔放;朱丽叶纯洁美丽,甜蜜温柔,刚柔相济。两人在月光下、花园里柔情蜜意,许下海誓山盟,隐瞒父母私下结婚。一桩命案迫使罗密欧远走高飞,朱丽叶被父母逼婚。神父安排朱丽叶假死,等待罗密欧。由于送信的差错,罗密欧误以为朱丽叶真的死了,悲痛越绝,在她的墓旁喝毒药自尽。朱丽叶醒来后发现罗密欧的惨状,也拔出短剑,了却生命。面对两具年轻的尸首,两个家长悔恨不已,握手言和,将两个青年葬在一起,并铸像以示纪念。莎士比亚在剧中极尽华丽动人的语言写出年轻人追求爱情的美好,并借助各种意向来增添诗的意境,比如太阳、月亮、繁星、电等,烘托出他们恋爱的场景如画般美丽。该剧的主题是“爱情与仇恨”,罗密欧与朱丽叶的自由恋爱向封建包办婚姻提出挑战,双双殉情而死的悲剧结局说明爱情的强大力量战胜了仇恨,表达了人文主义者的美好愿望。
20、《伪君子》 莫里哀著
【推荐理由】莫里哀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喜剧家,《伪君子》是他最优秀的喜剧,也是法兰西剧院上演场次最多的剧目。该剧大胆将教士作为讽刺的对象,在问世之初受到主教及神父的强烈抵制。为了取得上演的资格,莫里哀对剧本进行修改,并向国王呈递陈情表,才获准公开演出。
《伪君子》的主人公达尔杜弗是个宗教骗子,他以伪装的虔诚获得富商奥尔贡及其母亲的信任,成为一家的上宾和精神导师。但他仍不满足,无耻地勾引奥尔贡的妻子。奥尔贡的儿子向父亲告发这一丑行,却被逐出家门,剥夺遗产继承权。最终奥尔贡的妻子设下巧计,揭穿了达尔杜甫,让奥尔贡看清了他的丑恶嘴脸。《伪君子》通过塑造达尔杜甫这一典型人物深刻地揭露了教会势力的虚伪性和欺骗性。整部喜剧结构严谨,冲突集中,层次分明。达尔杜弗在前两幕并未出场,但通过奥尔贡一家的争吵,处处都能感受到他的存在,为其登场做好了充足的浦垫。
21、《忏悔录》 卢梭
【推荐理由】《忏悔录》是卢梭晚年的重要作品,它不仅仅是一部普普通通的回忆录,而且是一部具有创新意义的杰作,通过一个人的历史对18世纪社会提供了宝贵的材料。卢梭在《忏悔录》开卷中说:“我造就一件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事业。我想给人们展示一个自然纯真的人,这个人就是我。”如他所言,卢梭确实是首位以忏悔的形式书写回忆录的作家,并且基本按照事实的本来面目记叙。卢梭勇于写出自己的缺点和错误,甚至是见不得人的事情。比如,他承认自己少年时当学徒,为了报复师傅的虐待而偷窃,并且养成了这个坏习惯。并且详细揭示了和反思自己当时偷窃的原因和心理状态。卢梭说出自己身上的弱点,并非为了否定自己,而是要表明在这个浑浊的社会自己是一个纯真、诚挚、追求自由的公民。读者看到他一面表现得真诚,承认自己的错误,以平息悔恨,另一方面又难免在竭力辩解,以合理的理由解释自己古怪的行为,把错误归结到别人身上。
22、《红与黑》 斯丹达尔
【推荐理由】《红与黑》是法国作家斯丹达尔创作的长篇小说,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故事发生在1825年维里埃尔小城。木匠的儿子于连面孔清秀,天资聪颖,崇拜拿破仑,希望自己也能干出一番伟业,精心策划自己的人生道路。他先是审时度势地当上了一名神父,后来又做了市长家里的家庭教师,不久即与市长夫人产生了感情。败露后,市长为了保存颜面,没有声张,送于连来到一所神学院学习。在那里,于连受到院长的器重,被推荐给侯爵当私人秘书,对贵族生活感到厌倦的侯爵小姐看中了于连,正当他们想要结婚时,侯爵受到市长夫人的告发信,于连恼羞成怒,开枪击中市长夫人,被捕入狱,并拒绝别人为他辩护。侥幸逃脱的市长夫人前来狱中告诉于连,告发信是受神父欺骗而写的,在于连生命的最后时刻,两人彼此宽恕,感受到了爱的幸福。
《红与黑》不仅是一部单纯的爱情小说,他“从头至尾是一步政治小说”,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作者揭露了复辟王朝时期的腐败、黑暗以及贵族和平民之间的尖锐矛盾,描绘了这期间激烈的政治斗争。其突出成就还在于塑造了于连这个不朽的个人奋斗者形象。他的性格是多元的,核心成分是强烈的自我意识,并由此产生平等观念,反抗意识和个人野心。他个性刚强,充满激情,富有毅力。表面的瘦弱与内心“飞黄腾达的决心”引起强烈反差。
23、维克多•雨果 《悲惨世界》
【推荐理由】雨果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的领袖,他的创作反映了19世纪法国重大历史进程和文学进程。《悲惨世界》的基本情节是冉阿让的悲惨生活史。他原是贫农出生的工人,因收入不够糊口,有一次偷窃面包被捕入狱,度过了19年痛苦的牢狱和苦役生活。刑满后他又有偷窃行为,但受到仁慈的主教米里哀的感化,彻底转变为一个舍己为人的好人。他化名马兰德,当过企业家,并被推为市长,但不久因暴露了过去的身份而被捕下狱。逃出后,他从恶人手中救出了已故女工芳汀的孤女珂赛特,前往巴黎。后来又不断遭到警探的追击。他的一生充满了牢狱、苦役和颠沛流离的痛苦。
小说的内容十分丰富,但作家注意的中心是那些不幸者的“悲惨世界”。在序言里,雨果提出当时社会迫切需解决的三个问题——“贫困使男子潦倒,饥饿使妇女堕落,黑暗使儿童羸弱”。冉阿让、芳汀、珂赛特以及街头流浪儿罗舍,都属于这些不幸的人们。他们受尽痛苦,遭到无情迫害,被社会所唾弃。雨果从理想的人道主义立场出发塑造冉阿让这个人物,使他的形象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比如他性格的迅速转变并不符合现实生活的逻辑。
24、《呼啸山庄》 艾米莉•勃朗特著
【推荐理由】艾米莉•勃朗特是19世纪上半叶英国著名的小说家和诗人。她出身在贫穷的牧师家庭,过着与父兄、姐妹相依为命的生活。《呼啸山庄》描写了吉卜赛弃儿希刺克利夫被呼啸山庄老主人收养后,与其女凯瑟琳倾心相爱。同时被其子辛德雷仇恨,被贬为仆人,受尽凌辱。凯瑟琳因对有教养家庭的向往与世俗的压力,嫁给了画眉山庄的少爷。希刺克利夫被刺激后愤而出走,在发财后回到呼啸山庄展开了疯狂报复,复仇得逞后又因为失去了心爱的凯瑟琳而郁郁寡欢,绝食而亡。最后与凯瑟琳结成一对游魂情侣,出入在呼啸山庄的荒野中。
《呼啸山庄》在刚刚问世时被认为是一部粗糙笨拙的作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意识到它在小说艺术上的独创性与价值。《呼啸山庄》具有复杂而精巧的结构。由于外来者的闯入,呼啸山庄这一封闭神秘的世界得以打破,故事以他的好奇心为驱动开展,通过女仆的回忆,以倒叙的方式揭开了恩萧家族和林淳家族三代人的纠葛。小说的环境描写也十分精彩,自然景色和人物个性达成了惊人的和谐,成为渲染氛围、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例如呼啸山庄高踞于贫瘠的山丘,周围是“矮小的枞树”“贫瘠的荆棘”和“大块凸出的石头”。
25、契诃夫 短篇小说
推荐版本:《契诃夫短篇小说选》,汝龙译,人民文学出版社。
【推荐理由】安东•巴甫洛维奇•契诃夫是俄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最后一位杰出的作家。他以擅长写短篇小说著称,同时也创作剧本。他的作品中,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同时又有着对社会生活的敏锐的洞察力。他描写多是底层小人物阴暗或灰暗的生活,并且流露出明显的抑郁哀伤的调子。他以幽默嘲讽的手法,将那种愚昧的、庸俗的、奴性十足的小市民气质表现得活灵活现,妙笔生花,让读者“笑中带泪”。但是他又不是仅仅简单地对此作出揭露和抨击,而是看到了蕴含在其中的“人”的力量,对于人们身上消极面的揭露是为了表明除旧布新的必要。
他的短篇小说大多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片段,从平淡无奇的生活透视出生活的真相,比如《苦恼》里的马夫姚纳,儿子夭折一周想要和别人倾诉内心的痛苦,但遭到各怀心事的乘客的冷遇,万般无奈只有和身旁的老马倾诉哀痛。在叙述语言上,契诃夫崇尚简练明快,尽量保持冷静克制,不轻易在小说中直接表达自己的感情倾向,让生活本身说话,做到含而不露,耐人寻味。
26、《战争与和平》 托尔斯泰著
【推荐理由】列夫•尼古拉耶维奇•托尔斯泰是俄国19世纪伟大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战争与和平》是他最具有史诗风范的作品。它既有史诗式的冷静叙述,又有雄辩家的慷概陈词,既有抒情性极浓的风俗素描,也有思辨性极强的争论插笔。
《战争与和平》以1812年俄国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内容涉了1805年到1820年俄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俄奥联军同法国的会战、法军入侵俄国、莫斯科大火、法军溃退等。小说以鲍尔康斯基等四家大贵族成员的生活和爱情作主线,共描绘了559个人物,上自皇帝、大臣、贵族,下至商人、普通士兵和农民,反映了各阶级的思想情绪,提出了许多社会、道德问题。尽管托尔斯泰将自己的长篇称为“广阔而不受拘束“的小说,《战争与和平》庞大的素材其实经过了精心的筛选,有着明确的聚焦点。为了使宏大的生活画面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托尔斯泰采用了”人民思想“凝聚,中心主人公对应发展的结构布局。冲浪排空的战争场景与平静安宁的家庭生活场景交替出现。作者在小说中渗透了许多农奴制改革前后俄国前途和人民作用问题的思考,表达了人民的力量而非单个英雄决定了历史发展的方向。
27、《卡拉马佐夫兄弟》 陀斯妥耶夫斯基著
【推荐理由】陀思妥耶夫斯基是19世纪下半叶俄国最富有天才与个性的一位作家。他的一生充满了悲剧性的变故,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扭曲了他的性格。他对生活有一种近乎绝望的批判态度,执着地探究人世的罪恶。《卡拉马佐夫兄弟》是陀斯妥耶夫斯基的最后一部作品,也被认为是他最为成熟的一部作品。它几乎融合了作家之前涉及的所有主题,诸如“幻想家”“两重人格”“被侮辱与被欺凌的”“强权”“偶合家庭”等等。
《卡拉马佐夫兄弟》改编于一桩真实的弑父案,描写老卡拉马佐夫与三个儿子之间的尖锐冲突,以及弑父案件的法庭审判。老卡拉马佐夫斯基是俄罗斯丑陋而病态灵魂的代表,他的三个儿子个性迥异。长子迪米特里既有父亲听任欲望的一面,又保留人的尊严,思考人类的苦难,展现了“灵”与“肉”的冲突。小儿子阿辽沙是作者笔下的理想人物,是一个“为全人类受苦”的圣徒式人物。他生性纯真,有着普通人的七情六欲,充当哥哥们矛盾的调停者,但显得过于理想化。《卡拉马佐夫兄弟》篇幅很长,涉及多个严肃的主题,比如人性与神性,理性主义与价值信仰的冲突,自由与罪恶的关系等。陀氏的语言同样特点鲜明,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语言风格,他深入每个人物的内心代表他们发出声音,并不跳出发表评价,而是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形成独特的复调风格。阅读这部书时会面临一定的挑战,很多时候需要硬着头皮、沉下心来,但读完一定受益匪浅,回味无穷。
28、《变形记》 卡夫卡著
【推荐理由】弗兰茨•卡夫卡是奥地利小说家,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奠基者之一,他最先在作品中表现了“现代人的困惑”。父亲长期对卡夫卡进行横暴的家长式统治,他的谩骂与威胁使得卡夫卡从小便丧失自信,优柔寡断,悲观忧郁。
《变形记》是卡夫卡的最著名的中篇小说,它通过人变成大甲虫的荒诞故事,展现了现代人丧失自我,在绝望中挣扎的精神状态。一天早上,某公司的旅行推销员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大甲虫。他十分着急,要是不能及时上班就会被公司解雇,而他承担着家庭的经济重担。家里人因他变成虫子而厌恶他,父亲将他的房间租出去以提高收入,妹妹叫嚷着要弄走他。格里高尔绝望了,一天晚上他怀着对家长的温柔和蜜意告别人世。他死后,家人迁入新居,很快忘却了他。卡夫卡用象征的模式表现了真实而荒诞的世界,尽管人并不可能真的变成虫子,但格里高尔变成虫后的生活细节和逼真的心理活动,让读者感受到所处的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卡夫卡用平淡而冷漠的语言描述这让人惊异的变形、亲情的稀薄,有意同读者阅读时的习惯心理产生距离。在这本小说里,传统小说的叙事方法十分少见,往往用意识流手法来表现人的精神世界,具有明显的现代写作特点。
29、《鼠疫》 加缪著
【推荐理由】阿尔贝•加缪是法国小说家、散文家,被誉为当代“存在主义”文学大师。1957年因“热情而冷静地阐明了当代向人类良知提出的种种问题”而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加缪在书中展现了生存的荒诞,他不仅承认人生是荒诞的,而且指出为了让人生有意义必须反抗,即使这种反抗是失败的,但依旧能够赋予人以尊严。
在经历了新冠疫情大流行后的今天,阅读这本《鼠疫》会有很特别的感触。奥兰城里突然爆发鼠疫,每一个小城市的居民都席卷其中。以主人公里厄医生为代表的一大批记者、教士等仁义之士,在疯狂的病毒面前毫无畏惧、奋力抗争,尽可能多得拯救被封锁的绝望居民。加缪以令人颤抖的精准笔法,真实地再现了被鼠疫病毒几乎吞没的小城的绝望。奥兰城被封闭后,所有在城里的各色人物、甚至是敌对者,都不得不投入了对于病毒的斗争。即使是表现突出的里厄大夫和塔鲁,也是普通群体中的一员,而非无所无能的英雄。但也正是这群普通人,最终战胜了鼠疫,加缪借此表达无论面对怎样的苦难,绝不能下跪求饶,任其摆布,不管以怎样的方式,都要与之搏斗。也是在他作品中一以贯之的哲学。
30、《雪国》 川端康成著
【推荐理由】川端康成是日本现代派鼻祖之一。他幼年时父母双亡,小学时与又聋又瞎的祖父相依为命,16岁时祖父也撒手人寰,留他一个人在茫茫人海漂泊。这样的经历给他的人生留下灰暗而多愁善感的底色,让他意识到死亡是无可逃避的宿命,人生多苦而悲哀。
《雪国》是川端康成倾注心血最多的作品,在1968年获诺贝尔文学奖之后,被奉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的抒情文学的巅峰。”小说写了舞蹈艺术家岛村与艺妓驹子及少女叶子的感情悲剧。主人公驹子虽出身贫贱,沦落风尘,但不失人之所以为人的意识。她有自己的生活信念,寻求生存意义。她的刻苦自励在岛村眼里是虚无,确是她顽强生命的象征,但仍无法改变每况愈下的命运。小说在浅吟低唱中曲折委婉地展示了日本下层妇女的悲剧。《雪国》的语言凝练含蓄,心理刻画细腻精确,节奏快速跳跃。川端康城善于捕捉外界事物给他一瞬间的意向和感觉,并将感觉描写同自由联想、意识流等手法融为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