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7日的科学馆美术阶梯教室,5节年轻教师的语文课精彩纷呈。最后一年参赛的陈蜜老师执教的是晏殊词《破阵子·春景》和《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整体欣赏,万玉龙老师、王瑜老师、山珊老师和陈诗语老师执教卡夫卡的《变形记》,南京市教研室徐晓彬老师担任评委。
去年我校语文组承办了“江苏省高中语文骨干教师培训”,这五位老师在那次培训中都上过示范课,他们对“三新”背景下的课堂理念十分熟悉,这次的“行知杯”课堂,他们每一位老师的课都非常好地诠释了新课标的要求。课堂充满活力,学生参与积极,他们的课堂成功“变形”。
上午五节课上完已经12:10,教研员徐晓彬老师在学校食堂用完午餐之后,就与五位开课老师进行了面对面交流。他充分肯定了老师们的课堂,称赞他们视野开阔,体悟深刻,设计精巧,善于提炼,自己深受启发。同时针对每位老师的课徐老师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徐老师建议老师们从批判与悲悯、写意与写实、情节与细节、感知与默会四个角度指导学生细细研读《变形记》,经典值得反复阅读、体会。这些建议让大家获益匪浅。
徐晓彬老师在听课
徐晓彬老师在评课
陈蜜老师在上课
陈蜜老师感言:从意蕴深厚的文本,到浩如烟海的文献,再到结构精巧的教学设计。我们无法做到完美,但是每一次磨炼和反思都为了课堂上更好的呈现。虽然已是工作的第五年,但面对“行知杯”赛课,我心中依旧紧张。而这种紧张,也正是源自于对课堂的敬畏之心。
陈诗语老师在上课
陈诗语老师感言:基于实际教学进度的安排和单元整合的跨度学习需求,我以《促织》、《变形记》的情节共通点——“人虫之变”为教学基点,采用对比阅读的方法,旨在透析《变形记》的“异化”本质。通过之前对两篇课文的学习,学生对文本具备了初步完形感知力,在此基础上,我将前置的任务即“比较两篇课文人虫之变的异同点”作为内置情境,引导学生从叙事视角、描写方法、荒诞审美、异化程度等角度,将文本层层纵深铺展挖掘,让学生体悟到了“荒诞”这一美学手法的艺术价值,并联系实际生活加深了“异化”概念的理解,从而提高了学生的文学感知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王瑜老师在上课
王瑜老师感言:“行知杯”赛课我上的课是《变形记》,对于这篇课文,我的教学切入点是将它与《促织》进行比较,分析写法上的套路与反套路。《促织》的情节发展是符合读者的阅读期待的,而《变形记》则给读者造成了巨大的阅读障碍。本节课通过使学生寻找《变形记》中的反套路情节,并进行“按照正常逻辑,故事如何发展?”的创意写作活动,使学生深刻体会到卡夫卡小说中的“悖谬”,并进而深入分析卡夫卡小说的美学特征,如荒诞与真实,隐喻与象征,陌生化写作等等,以期达成对《变形记》的理解。
老师们在听课
山珊老师感言:又经过一年“行知杯”的锤炼成长,我对课堂教学设计有了更多的体悟。感谢师父和老师们对我的帮助,力学笃行,行以致远。
万玉龙老师在上课
万玉龙老师感言:围绕《变形记》的主题,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我设置了真实可操作的情境任务——制作明信片。七组学生的画作中都融入了各自对文本的理解,角度多样,精彩纷呈,为在座的同学和老师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在学生的分享中,我总结出四个出现最多的要素,并通过一步步引导和联系让学生深入了解到小说在荒诞中透露出的对真实社会人生的揭示,也让学生更加明确了“异化”背后所隐藏的现代人的悲哀和思考。最后,我与学生分享了一首在阅读《变形记》后所写下的现代诗歌,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与老师的距离。课后,学生对我朗诵的那首原创诗歌和形似甲虫的板书印象深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