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工作站

文以载道——充分发挥语文老师当班主任的优势

2016-3-22 12:02 语文管理员

文以载道——充分发挥语文老师当班主任的优势

谈薇薇

众所周知,语文课文文质兼美,熔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于一炉,在教学中加强引导,必能使学生对美有深切的感受,这样就通过这种学生易于理解、接受的方式建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文学作品中人物典范的作用可以扣动学生心扉,使他们对英雄人物产生无比的崇拜之情,从而将其作为效仿的对象。优秀作品揭示生活的本质,体现一定的社会理想和审美理想,帮助学生辩是非、明善恶。语文老师可以借助文章对学生更多心理上的理解和沟通,可以在语文教学中自然融入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给德育带来诸多便利。

一、根据学生心理发展需要和社会对学生的道德需求施教

中学生是人生观价值观开始成型的时期,对于其一生有着巨大的影响。本身他们也在探索着用一种怎样的人生哲学来服务自己的人生。而社会的发展不断提出新成员的需要,学生由于个人经历和周围狭小范围的限制,对此可能没有完整客观的理解。作为语文老师的班主任,我认为完全可以因文施教因时施教,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文学的魅力在于它滋润人生,使人生坚韧厚重丰盈。现在的青少年被社会一些不良风气影响,缺乏同情心、道德感,乐观积极的态度,勤奋奉献的精神。学生缺乏的都可以在文章中找到,这是我们中华民族源远流长历久弥新的宝贵财富,这也许就是国学热的原因吧。而且如果你的理论,你的教育是正确的,他们是乐于接受的,乐于与文本作者、老师一起探讨人生真谛,使自己学会做人,学会做事。

二、与时俱进,用新观念新方法来教育学生

儿子晚上入睡,婆婆都会用“说谎会被狼叼走”来教育孩子,没过多久,孩子会反诘“狼只在动物园”。我们的教育,问题不是在“不乖不按时睡觉会被狼叼走”而在于“按时睡觉是个习惯养成文体,是个人品质问题,他关系到我们立身处世,好习惯好品质是终身受益的”。但是作为教育者,我们如果在孩子们长大还用“恐吓”“欺骗”教育的话,那就是我们的不对了,因为小时候是因为接受能力的局限,不得以为之,现在我们需要具体有力的依据。

比如说,我们说要教育学生有道德感,学生就会认为道德并不能获得功利,那么你如何去让学生明白道德的价值呢?其实“社会秩序的重要性”在几千年前孔子就理解得相当透彻了,而“社会秩序”基本就是靠道德来维系。但你讲孔子,学生就会自然地反感:“又是孔子!”我受史学家史式的一篇文章的启发,在学习一片文章评价曹操时,和学生谈了史式对曹操的评价。“曹操本姓夏侯,因为其父是宦官曹腾的养子,才冒姓曹。作为宦官之后,门第不高,加上品行也不够端正,不能得到举荐的机会。于是靠的是他自己的奋斗和不择手段的活动。这使他一生都抛弃道德追求功利。甚至在他取得成功后,又将这种人生观把整个社会推向可怕的邪路。他公开以‘求贤不求仁孝’的态度来建设自己的政权,最终导致北方中原大乱300多年,因为大家都是取利舍义,甚至曹被晋代,也是他培养起来的一批野心家和阴谋家造成的局面,他怎么折磨汉献帝,怎么残酷地对付仇敌,最终都让司马昭如法炮制在自己后代身上。”站在政治层面上说,曹操是个杰出的政治家,但舍弃道德最终是后患无穷。因为舍弃道德只能够获得短期利益,而对于长期利益来说却是相当沉重的损害。

只要我们与时俱进,用新观念新方法来教育学生,真切的教育学生会乐于接受的。

三、还原作者,让学生带着兴趣自然地去学

对于鲁迅,学生其实大多数是不感冒的,很简单,总是在课文里看到他的文章,而他的文章又不好理解。其实这个问题错在谁?鲁迅身上是有相当多的作为平凡人的闪光点,可是我们总是在讲解“作者作品”时,讲他姓氏、名号、籍贯、生卒年、作品列表,一开始就把鲁迅抬到了一个神坛——一个学生可望不可即的地方。鲁迅其实也是个普通人,他也有自己的家庭生活、学习生活、经济生活,而这些才是贴近学生理解的世界中具体的概念。只有切入学生的现实世界,学生才有可能投入学习,接受教育。

我们可以将鲁迅的“早”来教育学生惜时勤学。

我们可以将鲁迅和许广平的《两地书》来教育学生理解爱情的本色。

我们可以将鲁迅病重时为完成与儿子的约定勉强支起病体对儿子的应答,鲁迅不愧是性情中人,是父亲的榜样,教育学生体谅父母尊重父母。

我们可以谈“鲁迅”的学历和收入,来教育学生自立自强。

王洁在《鲁迅是什么学历》中对鲁迅的学历做了充分考证。鲁迅在私塾里度过青少年后,因家道中落,于1898年考入江南水师学堂。在这所维新派创办的军事学校,相当于现在的中专学校里前后只读了七个月就退学了。改入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路学堂,级别基本也是差不多的,这是鲁迅平生得到的最完整也是最高的文凭的学校。其后,鲁迅由江南督练公所派赴日留学。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这个学校顶多相当于“大专”。而鲁迅在仙台只两年就退学了。从此以后鲁迅基本上都是自学。就是这样一个只有中专“文凭”的大专肄业生回国后却兼任北京大学、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北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等几所大学的讲师,他靠的是什么,是对文学的爱好和刻苦的学习。

中科院研究员陈明远在《鲁迅一生挣多少钱》一文中统计结论是:鲁迅的公务员收入、教学收入、写作翻译编辑收入,按实际购买力计算,他在“而立之年”后24年的收入相当于今天人民币392万以上,平均每年16万多元,金钱是他坚持“韧性战斗”的经济基础。然而他有了那么多的金钱之后,却丝毫不为金钱所动,而始终坚持勤俭奋斗的本色。在残酷无情的法西斯文化围剿中,鲁迅能够自食其力,自行其是,自得其乐,坚持自由思考和独立人格,这使他永远成为文化人的榜样。

这些素材,不仅能够拉近学生与鲁迅的距离,让学生对鲁迅产生真切的崇拜,让学生对鲁迅的作品有更客观更投入的阅读和理解。同时,在德育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人生,在竞争激烈的社会如何努力奋斗、自强不息,如何成就自己的一生。推而广之,哪位名家的生活不是教育学生鲜活的材料?巧用之,活用之,我们的教育天地便广了。

四、在教学中拓展学生的情感思维

我们都知道现在的学生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缺乏同情心。本来纯真善良的心灵被社会一些不良的现象所污染。但是没有了情感,其实人的损失更大,人生已经完全迷失了。

Q 是个什么人?在教学中,我们会有这样的开放式的教学问题。但很多同学只会答是个无业游民、是个破产农民、是个愚蠢的人、是个可笑的人,但大家都忽略了,他是一个可怜人。同学习《孔乙己》《药》《祝福》一样,其实现在的学生基本已经忘了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初衷。而这其实也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教师很多本身也忽略了“同情心”。如果教出来的学生对着“劳动人民”喊“愚民”的话,这样的教育是不是舍弃了根本?

五、对作品的思想分析中融入社会责任感的教育。

伟大的作家为什么伟大?因为他们的作品里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甚至解放人类、奉献社会的无私大爱。而我们的作品中很多就是这些经典的作品。可是,我们老师的分析,如果不懂得发掘这些内在的精髓,真是浪费了经典。

比如《逍遥游》,学生学了后,很难理解。其实最后观点就三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可是我们一般只是翻译了事。其实不妨结合实例来谈。20世纪,可以称为圣人的中国人就是周恩来,联合国秘书长三句评判让天下人服膺:哪个首相一辈子只有一个夫人?哪个首相在国外银行没有私人的储蓄?哪个首相获得人民的长久爱戴?一个人能够做到这样,关键是什么?忘了毁誉,忘了自己。全世界,可以代表20世纪的人物是谁?是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就是一个不着毁誉,没有自己的人。凭什么这样说。爱因斯坦26岁就发现相对论,他是这样看待自己成功的原因的:“空间时间是什么,别人在很小的时候就已经搞清楚了;我智力发育迟,长大了还没有搞清楚,于是一直在揣摩这个问题,结果也就比别人钻研得深一些。”想想,人们为什么不会深入地花上几十年去思考这样的问题?因为,这样的问题,不会给我们带来饭吃,不会给我们带来荣誉,不会给我们带来幸福!中国古代教育孩子读书,就是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所以,我们觉得读书是有用的,但是,我们觉得“思考”,尤其是不着边际的胡思乱想是没有用的,因此,20世纪的代表人物,不在中国。爱因斯坦善于思考,他一直在思考人生,“当我还是一个相当早熟的少年的时候,我就已经深切地意识到,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逐的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自述》爱因斯坦)许多人,尤其是从事研究工作的人,也许也会说,他们对于功名利禄毫不在意,总是想要个安静的环境,隔绝外界的干扰,所以他们的工作总是很烦躁的。其实,他们重视的是个人的幸福,不是工作。

所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是对奉献的明确实际的演绎。

总而言之,“文以载道”,大部分文学作品总是承载着道德教育的,如何充分发挥语文老师当班主任的优势,这是我在探索,也是我认为值得探索的一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