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期末,我给所教的国际部高三中美班的学生出了一道题,要他们按我设计的四个问题,逐条回答,以《我看语文》为题,写成一篇文章。其中的第三个问题是:“在以往的语文课中,哪堂课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请用一段话加以叙述。”读完他们的文章,我很受教育,并促使我对如何上好语文课作了深入思考。
对调查内容的归纳
让学生印象深刻的课有以下几种:
(一)教师讲课生动
“让我印象最深的一堂课是老师教我的成语含义的那堂课。当老师用自己的生活和一些有趣的故事融合到成语的讲解中时,我开始饶有兴趣地了解成语,并学习如何运用它。听完这节课,我第一次感到时间过得如此之快。这样一种幽默也不失严谨的风格,令我至今难忘。”(林雄剑)
“在《阿Q正传》那一课上,胡玮琳老师用通俗的口语作讲解,并配上动作为我们分析阿Q这一形象,整堂课十分欢快。”(陈笛)
(二)教师鼓励恰当
“那是初中第一堂作文讲评课。我心情忐忑地等着作文分数,我在本子上看到了“继续加油”。这只是一句普通的鼓励,却是对我第一次真实写出自己感受的最好奖赏。其实,那篇作文行文粗糙,缺少章法,得了那句赞扬,只是因为我忠于自己的所想,尽力表达了我的心声。那堂作文课我将永远铭记。”(顾辛怡)
(三)教师批评合理
“初中第一位语文老师是一个很感性,也是真正喜欢语文的人。在他的第一堂语文课上,他问有没有人会背诵《春江花月夜》。我很得意地举起了手,想展示自己的基础很好。我极快地背完了,却遭到一顿狠批;‘你根本不喜欢这首诗,背得太没感情!”虽然我当时又羞又恼,但是他让我明白,语文不是机械的学科,它要用心去体会。喜欢语文,才会有收获。”(周佳玥)
(四)教师观念新颖
“最难忘的语文课是高三的一堂作文课。这堂课以讲解高考作文为始,老师将写高考作文比作‘通过日军封锁线’,戏称所谓的高分作文就是将改卷子的老师‘忽悠’得‘自卑’。他批判了中国的基础教育,嘲讽了某些省的应试教育,最后要我们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将高考作文“踩在脚下”。我上完课后的唯一感觉是:我想把这节课录下来,放给中国正在为高考而努力的中学生看。”(唐世尧)
“喻老师的课让我大吃一惊。他是十几年来第一次让我想什么就说什么的老师。以前的老师总是让我们不要涉及“敏感”话题,喻老师却没有。他告诉我们,心里想什么你就写什么,这样的文章才叫好文章。”(周卓伦)
(五)老师朗读动情
“给我印象最深的课,是老师读他自己文章的那堂课。对我来说,我从来没有如此这般享受自己的文章,只是一味的推卸和自卑。但老师却毫无畏惧地读他自己的文章,就像在大自然里放声朗诵一般,时不时还给自己的文章加点评论。他的文章并没有什么特别亮丽的语句,更多的是生活中朴实的画面。我觉得,老师写文章不是为写而写,而是将自己的感触记录下来,所以这堂课给我的印象特别深。”(李浩天)
(六)师生互动充分
“印象最深的是小学的一堂语文课。这是一位和蔼的新老师,拿出一本《淘气鬼马小跳》对我们说:‘我们来交流交流书中的情节好吗?’大家好奇这种方式,纷纷表示赞同。……新老师既让我们认识了一些生僻的词和新出现的成语,又将书中的道理和人物性格做了充分的分析,这让我受益匪浅。”(原一)
“《岳阳楼记》这一课,少了枯燥的逐然翻译,多了对于作者当时情境的重现。我们大胆畅想,积极互动,本来漫长枯燥的语文课飞逝即去。”(李烨旻)
(七)学生训练到位
“苏老师用粉笔将《将进酒》全文抄在黑板上,让全班放声朗读,感情都在朗读的瞬间迸发而出,我们对李白其人的理解也上了一个档次。”(李子)
“印象最深的是喻老师让我第一次演讲的课。我是个非常内敛的人,不希望在他人面前张扬自己。但从第一次上台演讲后,我发现演讲也没什么,无非就是把自己心里想的有条理地表达出来。渐渐的我变得外向了,真要感谢那堂课。”(时钟毓)
“记忆中最清晰的是初中上《岳阳楼记》那一课。我被老师点起来翻译了老长一段,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所以印象就特别深刻。”(戴申鉴)
(八)放手学生表演
“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皇帝的新装》一课。老师让全班把它演出来,我们都很享受准备道具和排演的过程。”(刘梦菲)
“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负荆请罪’那节课。老师让我们几个人一个小组,把课文演出来。每个组的表演都不一样。这节课给我一个启示:语文不仅仅是纸上的,它还可以是戏里的、生活中的。”(严丽珊)
(九)组织学生外出
“某次春游,语文老师带我们去田间看黄灿灿的油菜花。悲哀的是,那次田间欣赏却使校领导大发雷霆,因为老师‘擅自带学生外出’。……老师的本意是让我们去发现生活中的美,如何好事变成了坏事?”(陆瞳彤)
(十)课文本身精彩
令学生印象深刻的课文有:小学的《珍珠鸟》(夏肇宏);初中的《孔乙己》(史映文)《最后一课》(修玥)《出师表》(伍笑挺)《藤野先生》(周卓伦);高中的《药》(肖靓亮)《阿房宫赋》(肖司悦)和《将进酒》。
对调查结果的思考
从调查结果来看,上的课能给少数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并不难,难的是给大面积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这绝不只是教法问题,关键是对待教学的态度和平时的功力。根据多年来所听的几百堂课,结合自己从教50年的实践,我认为,要把课上好,并给大面积学生留下深刻印象,需从以下几方面去努力。
第一,备课要认真,钻研要深入。
不能依赖教学参考书,而应备好两头:一头是教材。在细读课文的基础上,要认真想一想文中某些字词的语境义和某些关键句子的深层含义,进而联系作者及写作背景,深入思考一下课文的人文内涵和表达特色。总之,要想一想教参上没有的,那就成了你独到的。另一头是学生。要事先了解课文中哪些知识学生已经学过,哪些是新接触的。要好好揣摩学生的心理需求,想一想采用什么方式是他们乐于接受的。
第二,上课要投入,精神要专注。
要在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引领学生尽可能地走进作者及课文,怀着真切的情感,以自己独到的见解或新的切入点去讲解课文。有时可以结合自己的经历讲析相关内容,这会使学生感到亲切,并体会到文章与生活的关系。有时可以讲讲自己是怎么读懂课文的,这会使学生感到平等,从而愿意愉快地跟你一起共同讨论问题。有些课文老师应范读,老师充满感情的、抑扬顿挫的范读,能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激发学生兴趣,把学生领进课文特定的情境。
第三,重点要突出,表达要准确。
对课文,特别是经典课文,可讲的内容很多,千万别面面俱到。重点部分或由老师讲清楚,或有学生讨论搞懂它。老师的教学语言要准确、顺畅,能生动则更好。要尽量少说重复的话,力求使自己的用语成为学生语言表达的榜样。
第四,互动要适当,鼓励要热情。
缺乏合理设计的小组讨论,往往收效甚微,甚至毫无效果。互动要紧扣课文重点,同时要认真设计问题。供学生讨论的题目,要尽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批判精神,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新品质,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对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发表的不同看法,要充分而热情地肯定其合理部分,同时用自己的理解去弥补学生的不足,这会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上述四条虽是“家常菜”,似乎无人不晓,但要真正做到并非易事。现在有一种不太好的风气:追捧高深的理论,忽视平凡的真理;热衷形式的翻新,轻视内容的充实;花里胡哨盛行,货真价实缺失。不少语文课已不像语文课。现在是该让语文课回到语文原点的时候了。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牢记一个根本,那就是突出语言文字的运用。
去年1月,教育部修订后的《语文课程标准》正式下发。新课标第一次为“语文课程”下了定义:“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明确告诉我们: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这是语文课的目的和归宿;没有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和实践,就不是语文课。总之,语文课要有语文味。所谓“味”,就是要有意思、有情感、有想头。有意思,是指有趣味,但绝不搞噱头,而是让学生感到有趣而生动;有情感,是指带着感情去教,但绝不感情作秀,而是让师生双方在感情交流中深化对课文的理解;有想头,是指有助于思考,但绝不搞无限拓展,而是让学生感到有余味,有进一步探讨的价值。这一切都要紧紧围绕“语言文字的运用”来进行,通过听、说、读、写来实现。语文课就是要通过默读朗诵、教师讲解、师生互动,去理解语言的内涵,去体会语言的感情,去领会语言的韵味,从而学会用语言去合理地表情达意。语文老师的责任,就是根据“学习语言文字的运用”这一课程宗旨,通过有语文味的、合理而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去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和探究能力。这就要重视字词,重视书写,重视朗读,重视口语交际训练,重视各项语言文字运用的实践,引导学生在听、说、读、写中领悟中国语言文字的精妙。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决不能急于事功,而应长期坚持。
研究怎样上课,研究怎样使上的课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不是我们的根本目的,终极目标是,要使学生能真正学到有用的东西。有用的东西是哪些呢?中学属基础教育,基础教育要使全体学生打好“基础”,所以“有用”的要求不能高。它应该“看得见,摸得着”。就一节课而言,或补充了词汇量,或记住了一首诗或一段美文,或了解了一种和语文有关的新知识,或学到了阅读某种文体的方法,或懂得了口语交际的一种技巧,或掌握了书面表达的一种方式,或领悟了一个做人的道理,等等。就语文学习的整体而言,就是要最终使学生能独立而正确地去读懂各类文章,能独立而恰当地去用文字表情达意,能独立而文明地去跟人沟通。这些对学生终身受用的东西,应该落实到日常教学的每堂课中。如果只是为了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而刻意搞些花样,那效果很可能适得其反。我的体会是:要使上的课真正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一要有充分自信,二要有鲜明个性,三要能灵活应变。不过,有个前提,首先要让学生喜欢你。古人云:亲其师而信其言。要让学生喜欢你,就要关心他们,爱护他们,就要多跟他们沟通,了解他们的需求。沟通得好,关系就亲,教学效果就好。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努力上好每堂课,是自己的职责所在,丝毫马虎不得。眼下,有些老师忙于参加各种会议,急于撰写教学论文,却对上课着力不够。有的教师评上“特级”后就不再上课。这是极不可取的。不管怎么忙,一定要保证把课上好。在这方面,苏州中学著名特级教师黄厚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不管怎么忙,他始终坚持上课。他从语文原点出发,用语文的方法教语文,突出语言文字的学习与运用,使学生切实学到了有用的东西。我们要认真学习他的敬业精神和务实作风。再举一个外国的例子。2011年10月10日,68岁的美国经济学家萨金特,正要乘车去普林斯顿大学为研究生们上宏观经济理论课。妻子接到瑞典的电话告诉他,他荣获了201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萨金特没有停下脚步,只是平静地回了他妻子一句:“我的学生在等着我上课,这比任何奖都重要。我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学生。”在开往普林斯顿的列车上,他伏在车厢的小桌上,将昨天备的课又仔细检查了一遍。去往教室门口,他在接到老朋友的祝贺电话后回答说:“虽然我得了诺贝尔奖,但讲不好课,学生是不会饶恕我的。”说完关掉手机,走进教室。下午四点,讲课结束,满黑板的板书。他拍掉手上的粉笔灰,快步向门口走去。此时,响起了学生热烈的掌声。这是真正的好教师!他以对学生的爱和专注的讲课,给学生也给我们留下了极其难忘的印象。
25年前我就提出:文学是人学,语文教学也是人学。所教的文章中有人的情感,人的活动,人的世界;教文章的人也必须从“人”出发,跟教育对象在共同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过程中,营造一个真正属于人的世界。果能如此,我们的语文课能不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吗?我即将步入72岁,但仍愿加入青年教师的行列,通过艰苦的实践,走进那美好的人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