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子教育
16
于课后反复再听数十遍,把课上的教学语言一字不落的作文本化呈现,然后针对文本记载的
教学语言进行诸如“比较鉴别”、“归类处置”、“功能剖析”、“特色界定”、“运用原则”、“实
施策略”、“逻辑梳理”、“哲学思辨”等方面的潜心研究。在相应的研究过程中自然形成了诸
多感悟、体会和收获,而其中的一个收获便是所谓“关于教学语言功能的‘发现’”。
我发现:以“陈述句”的句式所表达的教学语言,实质上就是一个判断、就是通过判
断而给出的一个观点,而作为课堂上受过专业训练的强者的教师其做出的判断和提出的观点
对于处在发展中的弱者的学生的思维具有先天性的抑制作用;以“疑问句”的句式所表达的
教学语言,实际上只是一个设问、只是借助设问而提出的一个问题,在“设问”的话语方式
为学生预留下一定的话语空间的前提下,“问题”的激疑和激趣功能又能够实效性的启发和
鼓励学生的探究性思维、独立性思考和自主性表达。为此,我曾写过题为《浅谈“句号”和
“问号”——基于不同句式的教学语言的功能比较研究》的短文来表述如是之感悟和相应感
悟对职业行为所形成的启迪。
第 15 项发现——关于教学运作策略的“发现”
入职之初,学科教学的目标几乎被唯一确定为是所谓的“知识传承”,“知识传承”,相
应的操作其追求的境界通常被认定为是所谓的“融会贯通”;“融会贯通”,相应的达成途径
和运作方式往往是所谓的“重复训练”;“重复训练”,在更多的情况下却又会在与所追求的
“融会贯通”的比对中形成所谓的“南辕北辙”和“背道而驰”式的尴尬。这就是我们的教
育所面临着的现实,这就是我们的教育在运作层面上的现状。面对着如是之现实和现状,我
启动了基于《改造我们的课堂》(我曾撰写的短文标题)的相关思考,而相应的思考又让我
获得了一个“发现”——“关于教学运作策略的‘发现’”。
我发现:面对着知识目标“x”,优质的教学运作绝不是作形如“x、x、x、„„”的简
单而重复性的训练,虽然这种训练达到一定强度后学生也确实能够完成“x”的习得,但由
于学生在完成相关知识习得的过程中,其主体性没能得到很好的尊重,其内在潜质也没能得
到充分的激发,所以学生的所谓“习得”就只能被局限于简单的“识记”而不能达到深刻的
“贯通”。鉴于此,我认为相对更为智慧、更为有效、更为合理的运作方式是:面对着知识
目标“x”,相应的教学运作却智慧的选择诸如“a、b、c、„„”等极具启发功能和极具逻
辑连贯的系列运作步骤。如是之运作方式会自然产生如是之回应,即:当教师仅仅实施了所
谓的“a”的启发性运作时,某些悟性较强的学生便能够心领神会的悟出:“哦!原来老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