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发表于 2013 年第 8 期
第1页
让学生体验与自然的交流
从《胶体》的教学实践谈对学科教学的思考(上)
江敏 (南京市金陵中学 210005)
摘要 本文以《胶体》的教学实践为例,说明在化学教学过程中试图能将学生对
自然的认知起点,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穿越承载知识的文字,逐渐地向自然的本身
接近,此时对物质及物质变化的自然属性的认识和形成知识的过程中所采用的科学方
法,将有机地融合在自然科学的教学之中。这将既是自然科学教学中的物质观和发展
观的体现,同时又是教学有效性的真正意图之所在。
关键词 实验 联系 想象 有序
许多年前,阅读有关美国著名物理学家查理德·费曼的书籍,其中有一个片段,
费曼先生在经历为时一年的巴西讲学以后,是这样评价巴西的教育的:“教师的教学,
是将课本上的知识搬到黑板上;学生的学习是将黑板上的文字记录在笔记本上;考试
是学生将笔记本上的文字腾挪到试卷上。但是文字表达的意义是什么,可能有很多学
生全然不知。”
[1]
费曼先生对巴西教育体制和教育方法的批评,是很令人震惊的,同
时也引发了我们对自身教学的反思。
作为以实验为基础的化学学科,其知识的形成与实验过程中的感性观察与想象、
理性分析与归纳、严密逻辑推理和演绎等思维与实证过程具有密切的相关性。然而,
现今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对学习“效率”的追求,使学校的教学活动逐渐演变为对记载
着表达物质存在和变化规律的“文字”的认识,甚至仅仅成为对人为“制造”出的习
题教学。因此,在化学学习中逐渐被削弱甚至丧失的是最丰富而生动的化学知识内容,
以及知识形成过程中最具有想象力的思维过程,这最终将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会
表现出能力的缺失。
现以《胶体》的教学案例为例,以此阐述对中学化学教学乃至化学的知识结构的
一些思考。
从传授知识的角度看,老教材中《胶体》的有关知识是比较系统的,它涉及到分
散系的分类、胶体的制备、提纯以及胶体的性质等相关内容。而新教材中《胶体》是
作为物质分类过程中一种物质存在状态而加以介绍的,涉及的知识内容比较简单,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