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出自己的经验”
——关于语文写作教学杂谈
吴国锋
上学期写作训练时,要求学生以“错位”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部分习作书写生活中各
种各样的错位现象:做家务、做义工、做父亲、做农民、做军人、回故乡、怀胎体验……“错”
出情感体验,“错”出理性思考;还有不少习作缺乏生活积累,与生活距离很远,虚构痕
迹明显。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关于写作与生活的关系是一个老话题,“至今已觉不新鲜”,似乎已经没有再谈的必
要了。但是,现代中学生,对于“作文”二字存在着模糊认识。
当下学生关于写作的困惑很多。许多学生处于“被写作”状态。有些学生的作文内容空
洞,单调乏味;有些学生的作文想象离奇,脱离现实;有些学生的作文忸怩作态,少真情
实感……穿越、玄幻类文章盛行。
作文革命有必要把视点放在“真实”上。叶圣陶老先生有言在先:“写作什么?要写出
自己的经验。”生活是源。没有生活,或者看到作文题目首先想到的不是生活而是人家的文
章,没有是学生拿起笔就感觉“无话可说”,或者拿起笔就“脱离生活”,抒写虚情假意
的根本原因。
这里有一个写作指导思想的问题。
早在四十年代,叶圣陶在为《国文杂志》撰写的《发刊词》中就指出:“旧式教育可以养
成育记很广博的“活书橱”,可以养成学舌很巧妙的“人形鹦鹉”,可以养成或大或小的
官吏以及靠教读为生的“儒学生员”;可是不能养成善于运用国文这一种工具来应付生活
的普通公民。”(《认识国文教学》)
作文要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它是习作者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作文是认识生活
和表达生活的和谐统一。
以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五为例来看,专题配套写作训练有:“说明要说得清楚明白”,
“写出你的真情实感”,“学会分析”,“让你的认识更加深刻”。
“人文情怀与公民意识”并重的“写作观”要求高中学生:“关注社会上的重大事件,
表现重大的社会主题,但更要注意从身边的普通人和日常生活入手,关注社会,关注人
生。”既有对学生认识生活的引导,又有对学生表达生活的指导。
如何统一?关键还在教师能否把写作的外延植根于生活。
一、引导学生积极关注生活。
其实,我们日常所生活的家庭中、校园里、社会上,周围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一些事情,
都在影响着我们的成长过程,都会在我们的心灵中留下痕迹。
学校生活有时紧张,有时看起来单调,但它决不是默默无声、黯然失色的。谁能细心观
察它,谁能听得见它们呼喊,就看得见平淡无奇中的闪光;谁就能感受到它的丰富多彩,
谁就能拥有无穷的习作素材,写出平凡而有意义的校园之歌来。学军、学工、学农等社会实践
活动几乎给每一个学生带来刺激,扩大视野,享受独特的体验,获得教养。通过反省自己,
观照他人,学生也许会更多地发现生活中的真善美,得到心灵的升华,从而重新认识生活。
家庭生活也同样如此。现代居住环境、日常洗衣做饭过程、父母亲的喜怒哀乐,故乡的风俗人
情带来心灵的宁静,这些都是写作时近在眼前的极好的素材。
把触角延伸到自然、社会,“源头活水”就成为写作资源的不竭源泉。学生由田野、农舍、
森林、稻麦、花开花谢、日升日落的观察感悟产生对自然的敬畏与热爱;关心、了解时代和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