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依据,围绕学生阅读素养的发生、发展和认知形成来组织实施教
学),我首先将学习任务前置,布置给了同学们预习时思考:
① “根据文本比较‘差序格局’和‘团体格局’”两种社会结
构的不同点,可借助表格或者思维导图的形式;
② 在上述比较的基础上,概括出“差序格局”的本质特征;
③ 根据定义的范式,尝试着自己给“差序格局”下一个定义;
④ 以小组为单位,将上述学习过程通过 ppt 等可视化形式,呈
现展示。
由于任务驱动的使然,学生对于文本的熟识程度较高,课堂教学
的推进有条不紊。在三组同学依次展示完他们的研讨成果后,现场
的诸位同学从他们的发言中开始捕捉关键词,此环节的设置不仅有
了课堂的参与和反馈,且训练了学生的语言感知力。根据大家捕捉
到的关键词“伦”、“己”、“推”、“公”、“私”、“可伸缩
性”等,已经初步囊括了“差序格局”这一社会学术语的性质,但
对于语词基本内涵的认识不够深入,于是,我引导了同学们就一些
语词进行了深入解读,如“己”在这里体现的家我关系体等。接下
来就是定义的格式了,即被定义概念=对其本质特征的描述种差
(对其本质特征的描述)+邻近属概念(性质大概念),据此我们
班同学在合作中完成了“差序格局”的定义——差序格局是一种以
“已”为核心,推“已”及人,且群已界限模糊的有差等次序的可
伸缩性社会结构格局。目前为止,学生们对于这一社会学概念已经
有了较为透彻的认识。
接下来,我又找了卜长莉、柴玲、阎云翔等几位专家学者下的较
为学术性的定义,供学生进行比较。学生感觉到学者们关于“差序
格局”的特征概括更为的全面,内容不仅仅局限在《乡土中国》第
四章,以此为轴心,进行了辐射式勾连统摄,诸如提及了礼治社会、
长老统治等关键概念;此外,更有甚者结合人类学、社会学等学科
专业知识,在与现实社会比照中,重新审视了该概念的内涵,给予
其特定的历史性。显然,学者们的定义会更严谨。于是乎我问同学
们我们下的定义和学者们孰优孰劣,很意外地回答的三个同学皆选
择了我们自己下的较为通俗性的定义,体验到学习成就感的孩子此
时格外可爱。
其实费老在本书中并未就“差序格局”给出特定的含义,只是采
用比喻形象化地向我们演绎这一社会格局的模式,而且是一种活隐
喻的方法,作者强调我们不能只固守一种模式,我们中国文字中的
精华也应该得到我们的重视,这样的活隐喻不仅具有丰富性,而且
能够在理论上激发更多的想象与思考,它的理论发展潜力和贡献将
会是无限的。也有学者将缺乏精确界定的概念称为“触发式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