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探究教学要让阅读有新的高度,第二个要素是:教学行走以探究为主要方式,学生
自主,教师引导。就“教学方法”而言,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所谓“探究”, 主要指的是
学生自己探索问题的学习方式。亦称发现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
问题或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并进行交流、检验。
曾经重点关注过关于“探究”型课堂的行走路径,简单概括为探究导学“三部曲”。
▲学生主动生成问题。学生在自主阅读中独立思考、发现问题、生成问题,达到各有所获
的目的。教师给予学生清晰的目标,与学生互动,作课前准备。
▲师生互动解决问题。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以文本和问题为主导,以活动为载体,激活
师生互动,激发学生五动,引领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反思升华拓展问题。学生课后作业增强对文本的深层理解,并力求把课内自主阅读的
能力迁移至课外,通过自主测评学习效果。
这种模式立足问题,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推向前台,以小组为单元,通过“设问质
疑——互动释疑——解疑评价”引导学生探究,让学生展示思维的火花与智慧的结晶。当然
这不是唯一模式,也不是最佳模式。但把学生关于文本的质疑交给学生自己,通过互动探究,
尽可能让学生自主释疑,教师旁观导学。长此以往,阅读教学就可以达到一种境界:通过阅
读学会阅读,通过语文学会学语文。
苏教版教材“和平的祈祷”专题《流浪人,你若到斯巴……》课后“文本研习”有一道
思考题:
两篇小说都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题材,主人公分属敌对的两个阵营,一个为保卫祖国
而战,一个为法西斯卖命。研读作品,说说作者试图告诉读者的是什么,它们各自是从什么
角度表现主题的。
早年,曾经关于单元教学作过一些尝试。大胆放手,以探究方式和比较的方法引导学
生阅读。如:《想北平》(老舍)与《故都的秋》(郁达夫)、《荷塘月色》(朱自清)与《清塘荷
韵》(季羡林)、《老王》(杨绛)与《一件小事》(鲁迅)、《雨霖铃》(柳永)与《锦瑟》(李商
隐)、《氓》(《诗经》)与《孔雀东南飞》(《玉台新咏》)、选自《左传》的《曹刿论战》与《子鱼论
战》……结果发现学生总有“发现”,尽管留有遗憾。
从《诗经》的《氓》,到乐府诗《孔雀东南飞》,到曹禺的《雷雨》,几部作品呈现了不同时
代弃妇的命运。作品都反映痴男怨女的爱恨情仇,着眼于女子情感受到的伤害,“把人生有
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但微探究一下,学生会发现,同样题材,社会背景大相径庭,
造成婚姻破产的元凶也不同。不能说弃妇们没有享受过爱,不能说弃妇们没有付出,也不能
说完全是社会使然。悲剧产生的社会环境不同,时代印记非常明显。
“宣公之时,礼仪消亡,淫风大行,男女无别,遂相奔诱。华落色衰,复相弃背。”
(《毛诗注疏》)淫奔一说由此而来。温柔、痴情、勤劳、忠贞的女主人公遭遇外表忠厚、老实,
实则薄情、贪色的男子最终秋扇见捐。他们自由结合,到家庭暴力,从相恋、嫁娶、婚变到见
弃,见证了那个时代的社会道德伦理。故曰:“氓,刺时也。”刘兰芝与焦仲卿本是一对恩
爱夫妻。“举身赴清池”与“自挂东南枝” 是因焦母的极度不满,百般刁难。宗法社会中,
作为弱势群体的妇女,没有独立的经济地位,任凭焦母处置。“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断送了一段美满的姻缘。刘兰芝以死亡来表达自己的爱与恨,呼唤自由与文明。鲁侍萍,一
个痴情而沉默的女人,为爱付出一辈子。活生生的侍萍在命运安排下逐步走向死寂的绝境。
她没有资格与周朴园走入婚姻状态。她沉默的人生具有最大的包容性:她自始至终地关爱他
人,以最大限度忍耐别人给她造成的伤害,不断退让地守着生命的底线,不图任何回报。
“和平的祈祷”专题两个文本,要告诉读者的是战争对人的摧残:不义的战争不仅摧毁了
文明成果,也摧残了人的心灵;正义的战争虽然能铸就英雄业绩,但是同样会给人们留下
痛苦的记忆。
专题教学或比较阅读,完全可以立足问题,细化问题,放给学生,通过探究,让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