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5
§3 .1.2 独立性检验(2) 教学设计
南京市金陵中学 王泽扬
2021 年 3 月 9 日
教学目标:
1.基于 2×2 列联表,通过对典型案例的探究,了解独立性检验的基本思想,掌握独立性检
验的基本步骤,会用独立性检验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升数据分析能力.
2.经历由实际问题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体会其中的基本方法.
教学重点:临界值表的理解、独立性检验的简单应用.
教学难点:对独立性检验的理解、独立性检验的简单应用.
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两个分类变量之间的关系,我们以生活中的一个案例:两个现象
患呼吸道疾病与吸烟之间是否有关进行了一些研究.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同学们,我们
是怎么研究的?研究了什么呢?
【流程图 1:环节 1】首先,我们基于科学的手段合理的抽样、收集了有关数据,对数据
做了一个统计,并形成了一张 2×2 列联表.
【流程图 2:环节 2】根据这些数据,我们想知道:这两个现象患呼吸道疾病与吸烟之
间究竟有没有关系呢?我们是如何研究的呢?
我们拿它跟一个理想状态下的情形做一个对比.什么是理想状态呢?就是我们的假设 H
0
.
假设 H
0
:患呼吸道疾病与吸烟没有关系.
在假设两者无关的情况下,我们找到理想状态下的 2×2 列联表的,叫做估计值,我们
想知道观测值与估计值之间,到底差距大还是不大,我们找到了用于比较观测值与估计值之
间的一个“距离(distance)”,这个“距离”最后就是我们找到的最科学的、用于两个现象有没
有关系的统计量——χ
2
.
对于 2×2 列联表,χ
2
的计算公式是
χ
2
=
(a-
(a+b)(a+c)
n
)
2
(a+b)(a+c)
n
+
(b-
(a+b)(b+d)
n
)
2
(a+b)(b+d)
n
+
(c-
(c+d)(a+c)
n
)
2
(c+d)(a+c)
n
+
(d-
(c+d)(b+d)
n
)
2
(c+d)(b+d)
n
,
即
χ
2
=
n(ad-bc)
2
(a+b)(c+d)(a+c)(b+d)
,其中 n=a+b+c+d.
上一节课我们已经知道,基于抽样的这组实际数据与理想数据之间的“距离”如果越大,
即 χ
2
越大,就说明两个现象有关的可能性越大;如果基于抽样的这组实际数据与基于假设
独立的这组理想数据,他们之间的“距离”χ
2
越小,那么说明两个现象没有关系,即独立的
可能性更大.
那么究竟有多大的把握说这两个现象有关呢?我们需要进行判断.
我们应该如何判断呢?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探讨一下如何做出判断.
设计意图 回顾上节课的内容.由于独立性检验的知识较难理解,所以希望学生回忆上节课
的引例,结合引例,用自己的语言谈一谈对独立性检验的前 3 个步骤的理解.接
下来的学生活动与数学建构,就围绕进行判断而展开.
二、数学建构
【流程图 3:环节 3】判断.
上节课,我们根据基于抽样的这组实际观测数据,利用 χ
2
的计算公式,得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