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对照注释自读并用自己的语言把大意翻译出来。
门帘外传来雨声潺潺,浓郁的春意又要凋残。罗织的锦被受不住五更时的冷寒。只有迷
梦中忘掉自身是羁旅之客(阶下囚徒),才能享受片时的喜欢。
独自一人在暮色苍茫时依靠画栏,遥望辽阔无边的旧日江山。离别它是容易的,再要见
到它就很艰难。象流失的江水凋落的红花,美好春光已成过去,今昔对比,一是天上一是人
间(永久相隔)。
3
、这是李后主以歌当哭的绝笔词,表达了对故国、家园和往日美好生活的无限追思,反
映出词人从一国之君沦为阶下之囚的凄凉心境。说说这首词是如何表达一腔悲怨之情的?
参考:
词的上片,以倒叙起始,描写梦醒之后的所闻:帘垂夜深,潺潺的雨声透过帘栊,不
断地传入耳中;眼看那美好的春光,在这潺潺雨声的伴和之下,即将成为过去。 “春意阑
珊”,既是眼前节令的实况,又是国家衰亡、个人的生命亦即将完结的象征。如此情景,又
怎能不引起词人心头的阵阵悲凉呢?更何况又是在“五更寒”的这样一个时刻!
“罗衾不耐五更寒”,是在写梦醒后之所感。这不仅是写身寒,而且是写心寒;身寒终
究有个极限,并可尽量设法抵御和忍耐,而心寒——心头的悲凉,则是无限的,无法忍受
的了。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只有在梦里,才能忘记自己是“客”——南唐的亡
国君,大宋的阶下囚,也只有在梦里,才能享受到那片刻的欢乐。可惜,梦中之乐是虚幻的,
梦后之苦是实在的、残酷的,并且,不管主观上如何贪恋那梦中之乐,终究不过是“一响”
而已。这样写进一步突出了国亡被俘后处境的可悲可怜。
词的下片, “独自莫凭栏”是因为凭栏远眺,是为了要看到昔日的宫阙阁楼,以满足
思念故国之情,然而,汴京距金陵甚远,中间有“无限关山”的阻隔,因而只能是欲见不
得,徒唤奈何而已。更何况这“无限关山”,也不再是南唐的国土,而是宋朝的属地,看到
这已经沦丧的国土和易主的江山,岂不是只能增加心中的悲苦吗?所以,“莫凭栏”,不
是词人不想凭栏,而是不能凭栏,是为避免思见故国而勾起无限悲苦所采取的一种强制行
动,这种心绪实际上更为凄楚、更为悲凉。
“别时容易见时难”——“别时”,指当初投降被俘,辞别金陵,被押往汴京之时;
“见时”,指现在囚禁汴京,思念故国,欲再重见旧地之时。前者“容易”后者“难”,在
这一易一难的鲜明对照之中,蕴含着词人多少故国的情思,夹杂着多少伤心和悔恨啊!这
里的“别”,不是暂时的别离,而是永久的别离,因而也是人世间最为痛苦的别离,更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