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价值,却不被人们发现赏识。
话题
2
:说说“何可胜数”——“何可胜数”的字面意和深层意
明确:
表:树木的不幸
里:人才不被社会发现重视
作者借树木成长和演变为木假山的艰难漫长的过程,隐喻人生的曲折和坎坷;借木假
山的幸与不幸隐喻人才的怀才不遇。
2
、学生朗读第二节。师生疏通课文。
苏府三峰每每思,疑其有数其间存。
话题
3
:说说苏府“三峰”其“数”何在
明确:“蘖而不殇”“拱而不天”“任为栋梁而不伐”“风拔水漂而不破折,不腐”“不
为人所材”“不为樵夫野人之所薪”。
自己特别赏识这木假山,联想到社会现实,作者只能归结为“数”了,也只能看作是一
种命运的安排了。
3
、学生朗读第二节。师生疏通课文。
可敬可感非徒似,势服岌然无阿附
话题
4
:说说“爱”“敬”的表达
明确:
(
1
)巧用拟人法,“远能见之近”
写中峰“魁岸踞肆”,“魁岸”,形容山峰高大,“踞肆”则是拟人手法;
写旁边两峰“庄栗刻峭,凛乎不可犯”,“刻峭”,形容山峰的形态,“庄栗…‘凛
乎不可犯”,就是拟人笔法,至于决“无阿附意”则是明显的拟人化笔法了,作者仿佛将
这座木假山搬到了读者的眼前,正所谓“远能见之近”。
(
2
)托物以言志,“小能使之著”
描写木假山的姿态,意味深长,让人联想到做人应有的品质。作者将做人的道理寓含在
对三座山峰的描写之中,令人击节叹赏。
从一件小小的摆设之中得出为人处世的大道理,这正是“小能使之著”。
文章最后的感慨自然生发,增添了文章具有一唱三叹的情致。
4
、总结全文
本文主要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叙述与议论高度结合,使文章变得厚重含蓄,耐人
寻味。文章先借树木生长之难、发现木假山之难,形象地比喻了人才成长之艰难,含蓄地表
达了对当时社会不重视人才的不满。然后借对家中木假山的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做人应有的
品节。全文笔力雄健,感慨深沉,颇耐玩味。
3
、感受与提升
1
.谈谈对一、二两节文字异同的感受
第
1
段围绕“幸”与“不幸”,叙述木的生长过程和由木到木山的遭遇过程。
第
2
段第二段所苏府“三峰”,正是经历了上述遭遇,经受了多种磨难,成为苏家的珍
爱物。
第
3
段这一段内容基本上是第一段的反复,但不是简单重复,字句有所改变、更换或节
略,产生一种“回环往复”的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