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化学教学参考》 发表于 2014 年第 8 期
第1页
与社会发展相伴随行
— 以《合成氨工业生产条件选择》为例(上)
江敏 南京市金陵中学(210005)
摘要 从历史的角度看自然科学知识的形成和学生的认知过程在时间以及
发展方向上具有一致性。本文以《合成氨工业生产条件选择》为例,以合成氨工
业发展进程为主线,展现前人不断追寻探求的历程,在对各阶段的化学事件的疑
问、思考和理解中,使学生逐层次理解合成氨工业生产条件的意义。
关键词 合成氨 工业发展 认知过程
这是化学教学中的一个很典型的事例。当从化学组成的角度,获知甲烷分子
为 CH
4
时,如果询问没有前期学习经历的学生,甲烷的分子空间构型如何?大
多数同学都会毫不犹豫地说:“平面正方形!”。问题的最终解决是通过甲烷的二
元取代物没有同分异构体,从而在正四面体和正方形两个不同空间构型之间,做
出了肯定的选择。有趣的是,如果追寻人类对物质结构与性质的研究历程,人类
最早对饱和 C 原子成键的空间构型的设想,就是平面的。从平面的构想到三维
空间的实证,无论是人类的探究历程还是学生的学习体验,都体现着人的认知空
间的扩展和认知水平的成长。
因此从大的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理解自然科学教育的意义,就会发现在教学
过程中始终存在着两个“人”的相互关联。一个是显性的以学生为主体的个性化
的“小人”成长,另一个是隐形的以人类对自然的认知为蓝本的群体性的“巨人”
发展。从认知的角度研究“小人”与“巨人”之间的关系,会惊奇地发现,在“小
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对周围世界的认知,与自古以来人类的“巨人”对世界
的认知在很多时间节点上是相互契合的。如远古时代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是朴素
而粗略的,这就像一个人的孩童时代;近现代的人类对自然的认识逐渐地科学而
精细起来,正如一个逐渐成长着的年轻人对世界的理解。
因此,在中学化学教学中,融合化学科学发展历史的教学,不应仅仅是将若
干历史事件孤立地呈现在学生的面前,而更应追溯人类“巨人”的成长,从中感
知前人在探索和改造自然的过程中所经历的认识与思考、徘徊与决断、偶然与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