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需要基本语言表达功底,甚至是学习任何其他学科知识的工具。这种基
本技能的形成依赖于反复的练习。
R.M.
加涅按照学习结果把广义技能可以分为三类:智慧技能、认知策
略和动作技能。又把智慧技能分为三个层次:辨别、概念和规则。并且指出
当规则支配人们的行为时,规则就转化为做事的技能。规则学习的实质是
学生能在体现规则变化的情境中适当地应用规则。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写
作技能还不够成熟、完善,需要借鉴一些好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更需
要进行有效的写作训练,熟练掌握写作方法和技巧。
另一方面,任何文章都是用文字表达一定思想内容、观点或见解的。
“文以载道”,新课程改革倡导新的作文理念——“作文是个体生命发
展的真实足迹”。“学生在每一次作文中经历反省、思考,甚至是痛苦的
解剖,都真实留下了学生认识成长历程中的足迹。”站在这个高度理解,
学生作文和生活是密切联系的。学生习作的动机、兴趣,作文的内容、材料
甚至表达的技巧、方式,都来源于生活。叶圣陶先生也说过:“生活如泉
源,文章如溪水,泉源丰富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歇。”生活
是写作之本,没有生活感受,学生写作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让写
作回归生活,学生就找到了写作的坚实根基,自然界的一朵鲜花,一片
落叶,一阵细雨,一抹斜阳,都成为学生作文中绚烂的画面,凝结着学
生细腻美好的情怀。
从课程功能层面上讲,作文是工具,写作是技能。学生要想进行熟练、
自如的表达,必须具备一定运用语言和结构篇章的基础。作文教学要讲求
训练的方法、技巧。但不能仅仅重视这些技巧,尤其应避免为知识而知识
的做法。脱离具体的文本去谈语言技巧和写作方法,难免使知识空洞肤浅
学生也不愿意接受,更谈不上消化吸收。更不能肢解为一串串写作技巧的
要领。学生的确在写作训练之前应该了解一些写作知识和方法,通过写作
训练在头脑中形成一定的语言理论系统,用以指导他的写作实践。但呈现
在教材中的写作知识,往往是高度概括的原则或方法等,写作时只是把
这些“套路”搬用过去,学生获得的也只是一堆静态的文字符号而已。
从个体发展层面上讲,作文是生命个体的精神对话。作文教学要培育
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主体意识,让学生在作文中回归生活,讲真话、吐真情
自由表达。作文教学是语文课程中极具创新因素的部分,也是特别能体现
语文课程人文性的部分。可以说,人文性是作文教学的“灵魂”。
由此可见,作文教学的工具性和人文性不是相互对立的。作文教学的
工具性是人文性的前提和基础,而人文性是工具性的“灵魂”和归宿,
二者统一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高才是作文教学的正途。此所谓“形神
兼备”、“内外兼修”。
随着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最终达成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
一”的共识,这充分说明了我国语文教育的发展。“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
一的提法符合当前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也有利于课程目标的展开和实
施。”作为学生进入社会前最后系统学习写作的阶段,这两种基本属性体
现在高中写作教学中就有两个最重要的现实功用:一个是“能考虑不同
的目的要求,以负责的态度陈述自己的看法,表达真情实感,培育科学
精神”
3
;一个则是促进学生完善人生观和价值观。
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年 4 月第 1 版,第 2 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