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2 研究方式为架构的螺旋式上升
函数性质的研究,从“以一次函数、二次函数、反比例函数为载体,以图像为立足点,研究函数的定
义域、值域、奇偶性、单调性”开始,上升到对一般函数的这些性质的代数刻画,又在一般理论的指导下,
用同样的方式对指数函数、对数函数、幂函数进行了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函数性质及其研究方式的理解,
在此基础上,利用函数的性质研究函数与方程的问题,螺旋式前进,使得认识逐步升华.其实在后续的研
究中,这种模式继续呈现,如对三角函数的性质研究,就是通过对三角函数线或三角函数图象的观察得出
的,同时又发现了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内容更丰富,研究方式更灵活.数形结合,以形助数,以数说形,
隐含了“当函数 f(x)分别满足下列条件:f(-x)=f(x),f(-x)=-f(x),f(a-x)=f(a+x),f(a-x)=-f(a+x),
f(a+x)=f(x)时的图象特征”.至于用函数的性质研究数列、不等式的性质,就是函数性质的应用了.函数
性质的全面、深刻、微观的刻画,就要留待函数的导数来解决了.
3 集合论为基础的函数主线设计
3.1 背景分析
函数是高中数学学习的核心内容,是数学的重要的基础,也是其他学科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工具.函
数关系像一座桥梁把两个变量联系起来,蕴涵着极其丰富的辩证思想.
必修 1 是在进化论的基础上,学习函数的概念和图象、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的简单性质,体会函数、
方程之间的密切关系,为进一步学习数列、不等式、向量、导数、曲线与方程等知识做好准备.
学习数学是“线性序”活动,但数学本身不是“线性的”,即人们可以从一个知识出发,推出后面的
知识,也可以从另一个知识出发,按照一定的顺序推出来.也就是说,人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出发,从局
部到整体,再从整体到局部,把所学的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函数思想就是高中数学课程的一条主线,链
接起了高中数学课程的许多内容.
3.2 理解集合的概念
本章的设计思想是从具体实例入手,引出集合的描述性定义,并通过实例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和理解
集合的特征,尤其是集合的确定性,并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集合的表示法。
集合是集合论中原始的、不定义的概念,学生在义务教育阶段就已接触了集合,如:自然数集、有理
数集、实数集等等,只是没有明确提出来.教学中应结合学生已学过的数学内容以及生活中的实例,使学
生感受集合的意义,以及集合语言在描述客观世界中具有某种特性的对象、在数学和数学学习中的价值。
在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具体问题,恰当选择用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
表示相应的数学内容,这不仅是学习集合语言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数学语言转换能力的需要。
3.3 理解集合中的关系与运算
集合中的关系包括: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的包含(子集)关系、集合与集合之间的
互为补集关系.这三种关系反映了个体与整体、局部与整体、非此即彼的对立的关系
集合的运算是“按照某种确定的规则,由若干个集合得到一个新集合的过程”,包括“补”、“交”、
“并”三种运算.把补集、交集、并集看作是集合运算的结果,使学生对数学运算的含义有了新的认识.新
的运算对象和规则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以后学习新的数学运算作了铺垫.在习题中,通过阅读题给出了
两个集合的差的运算,这是补集概念和集合运算的延续,是对补集概念的再认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集合
运算的含义,但不要求学生会求两个集合的差集.
3.4 注重函数概念的建构过程
学生在初学函数以及后续学习中,会遇到很多困难,这与教师在函数概念的教学中所采用的教学方式
有着密切关系.以往教材的呈现方式和课堂讲授方法,虽然能较好地界定函数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但由于
函数概念本身的抽象性,学生接受起来还是有较大的困难.新课标更多地强调在数学情境下,学生主动进
行知识的建构.
函数概念的引入应注意“入口浅”,即教师通过创设符合学生实际的数学情境,从贴近学生实际出发提
供素材.教材中分别用解析法、列表法和图象法给出了三个具体的实例,意在呼应下一节的三种表示法,
寓意深刻.教师也可以结合所教班级的实际再补充一些实例,如加油站给汽车加油时油量与金额之间的关
系、个人所得税与薪金之间的关系等.
因为学生初中对函数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进入高中后又学习了集合的概念与运算,函数的概念引入,
可以从让学生利用集合语言描述函数特征开始,可以设计如下问题串:
问题 1 在上面的例子中,是否确定了函数关系?为什么?
问题 2 在上面的例子中,涉及哪些集合?其中的表格、表达式和图象的作用是什么?
问题 3 如何用集合语言阐述几个实例共同特点?
①你的结论是否正确地概括了例子的共同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