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明作者游玩的目的性、动力如何?
明确:目的不明确,散漫放任。
②后:“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因坐法华西亭,望西山,始指异之。遂命仆人
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
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这次目的性、动力如何?
明确:目的明确,动力十足。
“今年九月二十八日”,具体到日,可见作者印象深刻。“过、缘、斫、焚”
与前文“上、入、穷”等动词相比,力度更强,更急促,有不达目的地不罢休之
感。体现了西山之吸引力,也说明西山之游目的明确,主动积极。“攀援而登,
箕踞而遨”,自得其乐。人迹罕至,冷清的西山,一座被人忽视的山与一个政治
上被忽视的人,心灵契合。
(3)所见风景有何不同?
①前:“深林,回溪,幽泉怪石”,聊以忘忧之景幽深拘束,深僻黯淡的,
给人压抑之感,无形中强化了作者内心深处被贬斥之后的孤独感。
②后:“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
隐。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连用四字短语,整齐优美,将主观感受
融入景物描写,通过恰当的比喻,映衬西山的高峻。“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
培塿为类”。作者由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而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志高不
俗的志向。特立的西山与作者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相辉映。
此时导入背景: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
忧郁、痛苦。但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
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
(4)到达后活动有何不同?
①前:“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似乎来此
的目的不是游玩而是买醉、催眠,喝酒的目的不是助兴而是借酒浇愁,且是定要
喝得酩酊大醉,以便麻痹自己,忘却现实。
②后:“引觞满酌,颓然酒醉”。
这次喝酒和前一次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