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密,以及对项羽的劝说,和宴会上保护刘邦,才使刘邦躲过一劫。如果项伯是一般人,
项羽可能不但不会听从其劝说,反而会治其告密之罪。但恰恰出于亲情的考虑,使其失去
了对政治的基本判断。
对亲属的重视远远超过了对谋士,所谓专家的意见,由项羽对待范增的态度可见一斑。
项羽尽管尊范增为亚父,在鸿门宴前,当范增与项伯的意见相左时,他的意见明显偏袒项
伯一方。项羽对范增的这种不信任还体现在之后的荥阳之战中,当时刘邦被围,粮食匮乏,
项羽听从范增的建议,加紧攻打荥阳,拒绝刘邦的求和。但是刘邦采纳陈平的反间计,致
使项羽怀疑范增,范增告老还乡。
我们可以看看太史公司马迁对他的评价:自以为有功劳而骄傲自大,行事完全凭着个
人专断的想法却不向古代贤人们学习,自认为可以创就霸王一样的事业,想凭借武力征伐,
来管理统治天下,没想到短短五年时间就迅速使国家灭亡了。
二、从刘邦的角度,它能够顺利逃出这场危机四伏的宴席,要归功于整个集团的合作。
刘邦个人能力虽然有限,但他知道知人善用,善于依靠自己的成员,能够使他的智囊团
成员人尽其才,发挥自己的作用。鸿门宴前,项伯通风报信,刘邦立刻拉拢,结为亲家,
使他在项庄舞剑时保护自己。鸿门宴上,刘邦的谋士和下属有张良、樊哙等人,项羽谋士
和下属有范增、项伯、项庄。刘邦的团队可谓精诚团结、配合默契。当张良发觉项庄舞剑
“意在沛公”的企图后,保护刘邦的责任感驱使他赶快来到军门找樊哙商量对策,而樊哙
在危机之时,没有托辞,冒着生命危险持剑盾闯帐而入。樊哙进入宴会后怒视项羽,并予
以斥责,所说的一番话与刘邦此前所言如出一辙。刘邦与樊哙配合之默契,使项羽更加相
信刘邦无意做关中王。等到紧张的宴会气氛稍微有所缓和之时,刘邦借口“如厕”离开宴
席,樊哙、张良能够会意随出。刘邦离去时交待张良,要估计他回到军中之后才可进献白
璧与玉斗,以拖延时间,稳住项羽,张良都一一照做。我们可以推测,刘邦集团肯定在这
场宴席前夜对第二天可能出现的各种危险都一一想到了应对方案,统一了每个人的口径,
侦察好了地形,明确了每个人的责任。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斗争中,刘邦与部下高度默契,
上下之间目的一致,认识一致,行动一致,情况复杂而没有出现任何纰漏,刘邦不仅保护
了自己,也保全了大家,最终获得了这场无硝烟之斗争的胜利。
与刘邦不同,项羽在宴会上对范增的以目示意、举玉玦暗示都视而不见、置之不理,
甚至项庄席间舞剑被项伯阻挠也听之任之。庭外,“宾客”刘邦与群臣紧急策划脱身之计;
庭内,“主人”项羽与左右还浑然不知。可见项羽与范增、项庄之间在行动意图上全然缺乏
默契。彼此之间认识不一致、思想不统一,焉能取得同一步调?这多是项羽自大轻敌、刚
愎自用、才智不足、不善用人的结果,当然也有范增急躁易怒,不能针对项羽心理状态出
谋划策的原因;更有项伯,泄露军机,处处作梗的原因。
而善于用人也时刘邦能够最终战胜下项羽的一大原因,在他打下天下后,他也把自己
的成功归功于此。高祖置酒洛阳南宫。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
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
然陛下攻城略地,所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
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与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
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千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
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
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未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高祖在洛阳南宫摆设酒宴。高祖说:“列侯和各位将领,你们不能瞒我,都要说真心话。
我之所以能取得天下,是因为什么呢?项羽之所以失去天下,又是因为什么呢?”高起、
王陵回答说:“陛下傲慢而且好侮辱别人;项羽仁厚而且爱护别人。可是陛下派人攻打城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