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子教育
6
的如(2-1)式、(2-2)式和(2-3)式的相应内容显然应该受到关注,即
关于“师范院校”的名称关注„„„„„(2-1)
关于“教学相对”的辩证关系„„„„„(2-2)
关于“职业心态”的自然演进„„„„„(2-3)
同样在考量上述内容的学术化程度和学科性归类问题而不能得到肯定的基础上,我们也
便只能将其划归为“实践性知识”一类,即:在所谓的“职业心态”的演进过程中,我们体
会到了“实践性知识”所起到的作用。
案例 3:“植树问题研究”中“实践性知识”的诠释
植树问题的研究:在给昆明市中、小、幼骨干教师做关于“教学研究”的主题培训过
程中,应受众的要求而现场举例说明,于是让受众提供其教学实践中的片段作为研究内容而
现场展开研究,相应的研究情况简要介绍如下所述,即
(1)研究背景是小学低年段数学课堂中的教学片段。教师提出“植树问题”(即:每
隔 1 米种植一棵小树,10 米长的直线上最多能种植多少棵?)后,总会有同学脱口回答“最
多能种 10 棵”而与教师预设的参考答案“11 棵”不相符合。
(2)笔者在讲座现场针对“植树问题”进行了三个层次的研究:第一,对“11 棵”的
参考答案提出合理的质询,从而引发受众的深思;第二,针对“10 米长度”进行了较真性
的探寻,进而指出了常被教师忽视的问题;第三,针对“植树问题”给出逆向表述,从而对
学生脱口回答“10 棵”给出了合乎情理的解释。
(3)三个层次的研究具体展开如下所述:第一,假设“11 棵”的答案正确,考察 30
米长的直线,左端 10 米种植 11 棵,右端 10 米种植 11 棵,中间的 10 米只能种植 9 棵(如
是之研究让现场沸腾起来);第二,提出“10 米究竟有多长”的较真探寻,在[0,10 米]的
区间内能种 11 棵,在(0,10 米)的区间内能种 9 棵,而在[0,10 米)或(0,10 米]的区
间内则能种 10 棵(如是之研究让受众感到震惊,震惊之余明确了一个道理,即:表述“植
树问题”需要用到“10 米长”的概念,而对“10 米究竟有多长”都不明确则不具备解决“植
树问题”的资质);第三,教师将“植树问题”给出正向表述,学生却把“植树问题”作逆
向理解(如果给每棵小树挂上 1 米长的线,那么 10 米长的线能够挂在多少棵小树上),于是
便会脱口而出回答说“10 棵”(如是之研究让受众释然)。
实践性知识的诠释:针对随意提出的“植树问题”的现场研究引起了受众们的好奇,
为了诠释相应的研究何以能够使得研究有条不紊的展开并获取出乎预料的成果,笔者将研究
的过程分层次概括而分别以如下所给出的(3-1)式、(3-2)式和(3-3)式,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