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是回归生活与表达生活的和谐统一
——关于语文阅读教学例谈
吴国锋
前不久,参加了一次视导活动。关于《我心归去》的同课异构,异彩纷呈,可有些缺憾。
主要表现在:学生过多地拘泥于文本,体验的时间偏少,更多地依赖于教师引领,主动参
与不够;教师忽视学生的自我需要,分析讲解过多,教师的体验代替甚至破坏了学生的体
验。学生“被阅读”、“被学习”的结果是,阅读的趣味大打折扣。
观察当下语文课堂,有些公开课的教学,依然存在以肢解文本为乐趣,忽略生活与生
命的存在,通过无数的提问来解决问题的种种画面。虚假的繁荣换不来语文学习的趣味和持
久有效。这种以文本为中心,忽略学生生活,特别是内在情感体验的阅读教学,使得阅读教
学的有效性大大削弱了。学生普遍对阅读教学感到乏味也就不足为奇了。
一、两个课例
前些时候,听一位初中教师教《背影》。《背影》教学留下的背影,很值得我们玩味。
执教者在文本导读的基础上适度开放,大胆地放手让学生结合生活,抒写亲情故事,
从小组交流到大组交流。施教过程中,学生参与和体验伴随的成功喜悦弥漫整个教室、贯
穿课堂教学始终。联想片段写作交流时,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积极参与的心态给观察课
堂的老师留下了难以忘怀的印象。更重要的是以“体悟父爱”为主线的开放式课堂让学生走
进时代,贴近生活,亲情体验勾起诸多家庭生活的回忆与倾诉。开放式的课堂引发学生联想
到父母亲身上发生过的辛酸往事。进入第四环节“学生主体发言”时,纯真初中学生显得有
些哽咽,眼里有了泪花,折射出纯美的人性光辉。这大大超出了我的预料!
早年执教“月是故乡明”专题,曾经有点为难:当下学生是否能体悟到作者的那份情
怀?以往在教学过程中常常引用中国古代思乡怀远诗作“药引子”,有时越走越远。“永恒
的主题”成为教学的难题。课前批阅“随笔”时寻得了门径。
省招班学生,远离家乡到南京求学的“外乡人”,在都市文明的冲击下普遍感到失落
与难以适应。于是家乡的小河、故乡的月亮、门前的枣树、浓浓的乡音、袅袅的炊烟、母亲的怀
抱、父亲的眼神、奶奶的老花镜……都成了怀想的对象。哺育儿女成长过程中亲人的白发、皱
纹、皮肤、眼睛、牙齿、手掌这些岁月沧桑留下的痕迹透出一种无奈与苍凉。人在旅途,生命不
可复制,成长过程中的点点滴滴化为文字,成了外地学生的精神皈依,频频散见于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