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的篇幅大致相等,都是几十个字;传播范围也比较相近,都控制在朋友可见的范围。
这次活动的语言运用情境就是模拟微信朋友圈:假设鲁迅活在今天,也会发朋友圈,
将 23 则材料转化成朋友圈的形式。(大屏幕上投出鲁迅朋友圈的截图,这些朋友圈都是事
先注册一个微信号编辑好的)。
所以,考虑教材文本零散的特点,为了更好地达成认识、理解、分析鲁迅的教学目标,
我们以微信朋友圈点赞、评论、转发这种学生熟悉的语言运用情境为依托,以跨媒介交流
的形式将 23 则材料串联起来,让学生完成下面三个学习任务,实现与文本的互动。
二、安排层次合理的学习任务
本次语文活动安排的三个学习任务都是围绕微信朋友圈展开,有递进的层次,取得了
不错的效果。
【任务一:了解鲁迅】设想我们这群中学生就是鲁迅先生的崇拜者。我们在拜读了先
生的朋友圈后,也纷纷为其点赞做评。
任务一主要是为了让学生迅速进入语言运用的情境,尽快熟悉文本,了解作为“人之
父”的鲁迅。
在布置完学习任务后,不能简单地让学生自由发挥,必须要有一个示范的环节:
【示范】第 2 条:过了一年,孩子大了一岁,但我也大了一岁,这么下去,恐怕我就
要打不过他,革命也就要临头了。这真是叫作怎么好。
评论:先生一辈子专革别人的命,自己的命倒要被儿子革了,真是长江后浪推前浪。
分析:这样既可以把活动限定在语文实践的范围内,不至于跑偏,又可以给学生一点
启发,不至于冷场。
接着,让学生参照老师给出的示例,选择 23 条朋友圈中的一条撰写自己的评论。老师
巡视指导,提醒学生注意自己的身份,作为仰慕先生的青年学子,语气不可过于随便,玩
笑不可过于露骨,应该以安慰、褒扬为主。
【任务二:深入鲁迅】代入特定角色进行评价。上一个任务是学生以中学生的身份来
点评的,下面学生假设自己是鲁迅的亲朋好友,来对其朋友圈进行点赞和评价。
任务二则更进一步,让学生将教材中的其他文章和课外的知识积累整合起来,自主选
择扮演不同角色,找准与鲁迅的契合点,深入鲁迅的生活情境,更全面地理解作为朋友的
鲁迅的形象。
【示范】第 20 条:他什么事情都想模仿我,用我来做比,只有衣服不肯学我的随便,
爱漂亮,要穿洋服了。
萧红评论:先生先生,你不是看不见人家的衣裳么?
分析:萧红在其名篇《回忆鲁迅先生》中写过:“鲁迅先生不大注意人的衣裳,他说:
‘谁穿什么衣裳我看不见的……’”可见鲁迅先生从来不关心别人的穿着,这是知己才知
道的小秘密,萧红说来尤见亲近,同时也和鲁迅关注海婴的穿着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鲁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