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代的食指和八十年代的江河这样三位不同历史时期成长的青年人的青春旋律。语文教学
的整体设计要增进课程内容与学生成长的联系,从时代发展的层面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从
而实现语文课程在促进人全面发展方面的价值追求。
无论教学使用哪种版本教材,对于教材的所有选文应该要有一个整体审视,这样在作
者出场的先后顺序和不同单元的教学侧重点上就可以做到整体设计、整体介绍。这样避免了
重复出现时浪费宝贵的教学时间,又能有所侧重,无需每次都必须做相关的介绍。以苏教版
教材为例,《报任安书》《鸿门宴》和《廉蔺列传》;《记念刘和珍君》和《拿来主义》等这些在教
材中反复出现的相关作家以及同属一个作品其实还有很多,如果把这种整体的视角拓展到
整个必修和选修课程,涵盖范围的扩大一定能有效节约宝贵的教学时间。
一般第一次出现应该详细介绍,第二次就可以点到为止。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还可
以从文学史发展的整体角度在不同专题的教学中有所侧重,从专题的角度把不同作家的生
平与作品进行归纳比较。必修三“殉道者之歌”板块《离骚》篇中屈原的高洁的人生节操给学
生留下深刻印象,在必修五“直面人生”专题《渔父》篇的时候就不需要继续翻炒屈原的生
平和思想,可以直接重点讨论司马迁和屈原在面对人生关头分别选择以死明志和以生践志
以此来表现同样品质的主题。庄子的《秋水》是个通俗易懂的小故事,学生读懂了,再读《逍
遥游》就更能体会庄子的写作风格,也就更容易理解鲲鹏大鸟的内涵;苏轼以赤壁怀古为主
题写了一首《念奴娇》词,又写了两篇前后《赤壁赋》,从《念奴娇》和《前赤壁赋》的比较就能
很明显比较诗和散文两种体裁的区别。比如同为月夜游江,散文要交代何年何月何日,其地
与夏口武昌的相对位置如何等等,但这些在诗中却无需交代,所以散文比较现实,常有一
个特定时空做背景;而诗比较想象,常以永恒做背景等等。
这种整体设计意识本质上是对教材的系统再认识,因为文学常识散落在整套教材中,
但它本身却是一套严密有序的知识体系,这种整体设计恰恰是通过对散落的文学常识的整
体审视后再现这种体系,进而让学生了解、理解这种体系。同时这种整体设计也是遵循事物
由量变到质变的规律。目前的文学常识教学, 单就“量”上看, 至少有两点不足:一是课时
量不足, 二是教材容量不足, 仅就教材注释教学显然是不够的。在教学中, 要保证一定的课
时量, 更要补充足够的内容“量”,这一点更应该基于整套教材的基础上整体设计整体构
建,当然不同风格的老师, 可以有不同的教法,如果能从整体的角度设计文学常识教学,
不仅能够节省大量的教学时间,还能够把文学常识把教学修饰得更美丽。
(二) 整体感知
文学常识即个人在文学方面应具备的基本知识,也是衡量学生文学素质的基本尺度之一。
现行语文教育的缺失恰恰表现在加强学生人文素养方面还远远不够。尤其是文学素养作为人
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作为表现生活的艺术,不仅仅具有陶冶性情的作用,而且文学
中所反映的思想情操,更能够净化人的灵魂,促进人格的形成和完善,提高审美感知和审美
创造的能力。因此《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要求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
和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来“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
俄国文艺理论家巴赫金认为“人类情感的表达、理性的思考乃至任何一种形式的存在都
必须以语言或话语的不断沟通为基础”,“人是作为一个完整的声音进入对话。不仅以自己
的思想,而且以自己的命运、自己的全部个性参与对话”。阅读教学不能只是给学生灌输技
术性地解读文本的技巧,更不能以分析讲解代替学生的独立阅读。借助作家生平的呈现引发
学生个体的反思,从而在学生、老师和文本三者之间达到彼此情感、观念的交流与体验。
必修四《锦瑟》一文的主题向来争论不休,但这恰恰是该诗作的特色。那种无法表达含
蓄委婉到极至的感觉跟李商隐复杂的个人经历有关系。他的一生用李国文先生的话概括是
“十岁丧父,三十岁丧母,四十岁丧妻,三次考场败北,五次幕府下岗,其次转业另就”
短促的一生中踉踉跄跄熬到四十七岁。这个时候是“老婆死了,朋友倒了,官职丢了,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