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小见大:精选教学切口,引导学生深入挖掘
被狄更斯称作“最宠爱的孩子”的《大卫·科波菲尔》是一部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
狄更斯借“大卫自身的历史和经验”,从某些方面回顾和总结了自己的生活道路,表达了他
的人生态度和道德理想。作为一篇 80 多万字的小说,它几乎将笔墨渗入了英国维多利亚时
代的方方面面,其中涵盖的内容非常丰富,绝不是几节语文课就能呈现出来的。那么,该如
何选择教学的切入口,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进而深入把握小说的主旨呢?在反复斟酌后,
笔者联想到了同属于选择性必修上册的第二单元的《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这篇课文,学生之
前已经就这篇文章对“性善论”和“性恶论”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讨,而《大卫·科波菲尔》
这本书中恰好也体现了“善恶有报”“劝人向善”这类的道德理想,因此,笔者最终将本课
的教学切入口定为“善恶有报”。
作为一篇节选文章,教材截取的是小说第十一章——“独自谋生”。这章主要叙述的是
大卫做童工的那段经历,描述了那段被成年后的大卫称之为“阴影”的时光,学生大多能够
在初读后感受到大卫的痛苦和绝望,从而产生一种同情和怜悯。但这篇文章中还出现了另一
对具有典型意义和独特价值的夫妇,学生对他们的印象大多停留在浮于节选文字的言语和行
为的滑稽上,大多对他们报以嘲讽。很显然,这并不是狄更斯最希望带给读者的印象,因此
在教学中,笔者将课堂重点放在了对米考伯夫妇和大卫的人物形象及人物关系的理解上。
茨威格曾在《三大师传》中评论说:“狄更斯总是强调他的人物的特征,他从物镜里把
特征转变成增强的特征、漫画的特征。”这是狄更斯独特的塑造人物的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笔者提醒学生关注节选部分关于这三人的描写性语段,结合茨威格的这句评价去做批注,并
从中挑选出自己最为喜爱的一位人物进行剖析。通过明确的任务安排,笔者将课堂真正地交
给学生,给予学生充分的表达空间。在对米考伯夫妇进行深入剖析后,有学生就发现了这对
夫妻身上有太多的相似点,而且最终都指向了“心怀善意”“乐知天命”这类的表述。此时,
笔者适时补充“米考伯主义”以及米考伯夫妇在书中的结局,并结合孟子的性善论和儒家的
道德理想,进一步巩固了学生对米考伯夫妇的理解以及对“善恶有报”这一道德理想的认知。
此时,学生脑海中已经形成了一个相对立体的米考伯的形象,再联系到大卫的前后变化,学
生自然联想到了“人性向善”,明白了大卫和米考伯夫妇之间那种“奇特而平等的友谊”。
在学生的讨论中,笔者发现对米考伯属于扁平人物还是圆形人物这一问题存在较大的分
歧,因此,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的内容和小说中人物的分类,笔者专门设置了这一
问题的课堂简短讨论和课后书面思考。从学生的反馈来看,这节课确实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即让学生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和人物关系去感受狄更斯“善恶有报”的道德理想,而且在讨论
中还自然生发了关于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的讨论,可以算是意外之喜。
长篇小说的教学受课时影响,往往会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一锅端”的乱象,若将切入口
缩小,联系整本书的内容和其他文本,不仅可以解决教学重点混乱的问题,而且能够拓宽学
生的思维面,让学生有话可说,有话愿说,甚至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