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建廉
南京市金陵中学
向同伴学习
——浅论实现教师成长的重要途径
未子教育
面向未来
专门论述
教学相长
专家引领
教师的天职,是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的成长,是旨在发
展自己的专业以便能够更好的促进学生的持续性发展。
教师成长途径通常有三:
其一,专家学习
其二,同伴学习
其三,学生学习
未子教育
面向未来
至于说到“向同伴学习”的相应途径,若从其表述字面上
作浅表性理解,当然就应该是指“向周围的其他教师学习”的
意思,若要对其作较为深入的认识而论及其具体的学习目标、
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等,那就需要我们做一番精准的界定工作、
做一番认真的梳理工作和做一番谨慎的探索工作了。
撰写本文的目的,其实就是想使之能够担当起所谓的“界
定”、“梳理”和“探索”之职责。
未子教育
面向未来
首先,让我们把“向同伴学习的目标”做一个指认精准的
界定
——由于教师是“行为者”,教师是以其“职业行为”
来履行职责的“行为者”,所以教师基于自身“专业成长”而
“向同伴学习”,就应该是以“提高职业行为能力”为目标。
接着,让我们把“向同伴学习的内容”做一个条理清晰的
梳理
——教师的职业行为是复杂的,而复杂的行为需要理性
层面上的高位指导,所以教师基于自身“专业成长”而“向同
伴学习”,就应该是以“行为的理性认知”和“行为的运作技
术”为内容。
未子教育
面向未来
最后,让我们把“向同伴学习的方式”做一个由表及里的
探索
——第一,若论“学习”,则其本质指认应该是一种“行
为”;若论“学习方式”,则其本质含义的泛化指认其实就是
所谓的“行为方式”。
——第二,基于“学习”的“行为方式”,其原生态的表
现形式是“模仿”;以“模仿”作为外显特征的“学习”,只
能算作是一种较为初级别的“学习方式”。
——第三,欲将“向同伴学习的方式”由“模仿”起步而
推向更高级别,则应该在较为机械、较为被动的“模”和“仿”
基础之上再加上更为积极、更为灵动的“感”与“悟”。
未子教育
面向未来
如果把上述一段文字认定为是基于“向同伴学习”的理性
思考的话,那么接下来的这一段文字便应该是在其职业经历回
顾当中而描述基于“向同伴学习”的感性运作。
若与“理性思考”的相应表述作比较,可能基于“感性运
作”的相应表述更具推广的价值。
是的,自入职以来直至去职之时,笔者的从业经历中所谓
“向同伴学习”的相关运作就从未停滞过,而细述起来则又可
以划分为三个各有不同侧重、各有不同特色、各有不同诉求的
不同阶段,即所谓“模仿阶段”、“感悟阶段”和“升华阶
段”。
未子教育
面向未来
笔者的基于“向同伴学习”的“模仿阶段”时值入职之初
的前三年。
那时刚从淮阴师范专科学校毕业而被分配到江苏省淮阴中
学(一所有深厚文化底蕴的名校)任教高中物理。由于众所周
知的政治原因,这所学校当时云集了一批本可以读清华、北大
或者是其他名牌综合性大学的优秀人才如:物理学科的H老师
J老师、语文学科的S老师和H老师、数学学科的Z老师和W
老师、英语学科的Z老师和L老师、化学学科的W老师和Y老师、
生物学科的P老师和Z老师、政治学科的Q老师、历史学科的L
老师、地理学科的M老师、体育学科和艺术学科的两位W老师
等等。
未子教育
面向未来
尽管当时的校园内还没有盛行“拜师”的做法,尽管当时
的学校中还没有养成同伴之间相互听课的习惯,但笔者却率先
选择了本学科善良厚道的J老师为突破口,认定了他就是我的
“师傅”而经常端起一张凳子走进其课堂,随后又把我的“师
傅团队”逐步扩大而突破学科的界限,以至于让人们都搞不清
笔者究竟是谁的徒弟了。
笔者当时的想法其实很简单,即:每一位富有经验的老教
Ai都各有其高招ai,笔者只要多方的学习而广采众人之长处,
即令是从每一位“师傅”处都打了ki0 < ki < 1)的折扣而学
到其中的一部分,那么笔者最终所获得的专业技能之总量b
便能够累加起来而达到非常可观的程度,如下列(*)式所给
出,即
未子教育
面向未来
当然,这“多方学习”的“向同伴学习”,其运作方式还
只是停留在较为初级的“模仿阶段”;而这“广采众长”的
“向同伴学习”,其辛劳程度也只需要用一组数据的对比便可
窥视其一二了:当时的江苏省淮阴中学每学期发一本专用备课
本给老师,每位老师一学年两本备课本就足够了,而笔者入职
的第一年备课本就用了20本之多,以至于教务处专门发放备课
本的Y老师在笔者续领备课本时竟提出要检查笔者已领备课本
的使用情况。
笔者在较为初级的“模仿阶段”为求得“模仿”的逼真效
果,用这些备课本记载下很多基于“模仿动作”的说明性文字
来辅助理解,有些文字则是在结合“自主探索”而形成了所谓
“教学拾零”的“准理性”思考。这些用汗水换来的文字记载,
便自然的成为笔者把“向同伴学习”逐步推向深入的坚实基础
和重要前提。
未子教育
面向未来
笔者的基于“向同伴学习”的“感悟阶段”时值入职三年
后的再三年。
经过三年一个“小循环”,笔者的“职业成熟度”得到了
较为广泛的认可,而一个较为明显的标志就是老校长的一句话,
他说笔者带的第一届“高考”就“放了一个响炮”。但笔者对
职业进步和专业成长却有自己的思考:要把职业进步和专业成
长推向深入,要把“向同伴学习”从“模仿”的初级阶段推向
“感悟”的中级阶段,别辜负手持的数十本“模仿笔记”和建
立在“自主探索”与“模仿学习”基础上的“教学拾零”。由
于前三年的执着“模仿”打下的基础,所以这“再三年”的
“感悟阶段”便能够走的很顺畅。
未子教育
面向未来
在“模仿”了某一位老教师Ai的职业特长ai后而与之作理
性的探讨时,发现有些Ai对自己的a
i
并不一定能够轻松给出合
乎情理的理论诠释。这一现象,让笔者捕捉到了“青胜蓝”的
机会并感受到了“推前浪”的责任,从而有可能将(*式改
写为(**)式而如下所示,即
未子教育
面向未来
接下来,不妨通过列举几个案例来表述笔者基于“向同伴
学习”的“感悟阶段”的运行情况和所得收获。
案例1在向语文学科H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受到他“备课
其实就是弄清楚‘讲什么’和‘怎样讲’等两个基本问题”的
启发后,经过进一步的自主性深入思考,笔者撰写了不要急
急匆匆的备明天的课的文章,提出了所谓“不要急急匆匆的
备明天的课,而要从从容容的备后天的课——后天,职业生涯
的最后一天”的相应观点,旨在激励自己把握“备课的一般性
规律”,以此而达成“理性备好职业生涯中所有的课”之目标。
未子教育
面向未来
案例2在向物理学科J老师学习的过程中,受
到他“教师教学工作的最高境界就是所谓的‘融会
贯通’”的启发后,经过进一步的自主性深入思考,
笔者撰写了三通”而后知足的文章,提出了
所谓“教师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是所谓的‘融会贯
通’;教师教学工作的智慧运作是所谓的‘触类旁
通’;教师教学工作的最高境界是所谓的‘无师自
通’”的相应观点,又经一段时间的积累而把文章
进一步改写成三通”而后知不足的更为深刻、
更为合理和更为积极的表达。
未子教育
面向未来
案例3W受到
他“教学研究出了要研究教学内容外,还应该研究教师的
教法和学生学法”的启发后,经过进一步的自主性深入
思考——
设计》的文,文章的观点是:课上的“三要素分别
是所谓“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联系二者之媒介的
教学内容,由于其前两个要素能动的人相关而极具
复杂性,相比较而言“教学内容相对稳定和简单,所以
这三个要素所构建起来的“课”或课堂在外形上有
点象哑铃的形状……
……
未子教育
面向未来
在度过入职之初的前六年“成熟期”后,笔者的基于“向
同伴学习”的理性思考和感性运作便一并进入了所谓的“升华
阶段”。
是的,尽管伴随笔者职业经历始终的仍然有基于“向同伴
学习”的理性思考和感性运作,但相应的感性运作其具体方式
已经有了较大的变化,相应的理性思考其具体内容也已经有了
实质性升华。接下来,仍然通过列举几项成果来印证笔者基于
“向同伴学习”的“升华阶段”研究的经历和付出的艰辛。
未子教育
面向未来
成果1在“向同伴学习”而博采同伴之长的基础
上融入笔者的独立思考,从而逐渐形成了所谓“我不奢
望把学生教会,我要努力把学生问懂”的教学主张。而
与相应的教学主张直接关联的观点主要有:第一,把学
生“教会”的努力对应只是学生的“被动”学习过程,
把学生“问懂”的举措激发的则是学生的“主当”学习
过程;第二,把学生“教会”的努力充其量只能让学生
经历“被动”学习过程而达成“学会”之目标,把学生
“问懂”的举措则能够让学生经历“主动”学习过程而
在“学会”的同时达成“会学”之境界。
未子教育
面向未来
成果2在“向同伴学习”而博采同伴之长的基础上继之笔者
的深入研究,从而逐渐总结出所谓“基于‘教师的教’应该自觉
形成‘垂范’的意识、基于‘学生的学’应该自觉形成‘主体’
的意识、基于‘教学内容’应该自觉形成‘整合’的意识”的相
应观点。关于“垂范意识”的具体解释是:教师职业行为是
“教”,“教”的对立统一是“学”,“学”的常态方式是
“仿”,所以“教”的行为就可以、就应该、甚至是就必须落实
在“为‘仿’而提供摹本”——范”。关于“主体意识”的具体
解释是:俗话说“师父领进门,修行在各人”,当把所谓“师父”
和“各人”、“领进门”和“修行”移植到教育语境中而分别用
以指代“教师”和“学生”、“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则
“主体意识”就自然得以确立。关于“整合意识”的具体解释是:
由于教学内容之间先天性存在着各种不同的关系,从而使得把教
学内容实施特定的整合更利于教学中的传承,所以针对教学内容
而提出所谓的“整合意识”就自然成为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未子教育
面向未来
成果3在“向同伴学习”而博采同伴之长的基础上加上笔
者的职业智慧,从而逐渐构建起所谓“我的‘三心’教育观”的
基本观念。在“向同伴学习”的过程当中,在与同伴们共同成长、
共同提高的过程当中,在履行教师职责、付出职业艰辛和职业智
慧的教学实践过程当中,笔者逐渐悟出了很多道理,逐渐意识到:
人先天性具有的“好奇”与“好胜”心理品质,是人参与学习活
动的第一动力源;人后天所形成的“责任”意识,则又是人参与
学习活动的更为强劲的第二动力源。因此,笔者便提出了所谓
“呵护和引领手教育主体先天所具有的‘好奇心’;激发和引导
手教育主体先天所具有的‘好胜心’;帮助与促进手教育主体适
时形成相应的‘责任心’”的教育观,对所从事的职业形成了较
为理性的认识,并在如是之理性认识的基础上指导着职业行为作
高品质和高品位的运行。
……
未子教育
面向未来
为了更好的促进学生的发展,我们要努力实现自身
的专业成长;为了有效的实现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要
自觉的向专家学习、自然的向学生学习、自觉和自然的
向同伴学习。
未子教育
面向未来
谢谢大家!
未子教育
面向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