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佑元年(
1056
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在翌
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
“乌台诗案”:元丰二年(
1079
年)三月,苏东坡由徐州调任江苏太湖滨的湖州。他
作《湖州谢上表》,在后夹上几句牢骚话:“陛下知其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察其老不
生事,或能牧养小民。”监察御史借机上奏弹劾说:“包藏祸心,怨望其上,讪渎漫骂,而
无复人臣之节者,未有如轼也。盖陛下发钱(指青苗钱)以本业贫民,则曰‘赢得儿童语音
好,一年强半在城中’;陛下明法以课试郡吏,则曰‘读书万卷不读律,致君尧舜知无
术’;陛下兴水利,则曰‘东海若知明主意,应教斥卤(盐碱地)变桑田’;陛下谨盐禁
则曰‘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其他触物即事,应口所言,无一不以讥谤为
主。”在神宗的默许下,苏轼被抓进乌台,一关就是
4
个月,每天被逼要交代他以前写的诗
的由来和词句中典故的出处。乌台指的是御史台,汉代时御史台外柏树很多山有很多乌鸦,
所以人称御史台为乌台,也戏指御史们都是乌鸦嘴。苏轼坐牢
103
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
后他以龙图阁学士的身份到杭州当太守。苏轼在杭州修了一项重大的水利建设,疏浚西
湖,用挖出的泥在西湖旁边筑了一道堤坝,也就是著名的“苏堤”。
二、 朗读、分析《定风波》
1.“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
?”
刻画了怎样的抒情主体
形象?表现了词人怎样的精神?
明确:这几句话描写了一个穿着草鞋,拄着竹杖,迎着疾风骤雨,缓缓而行,时而吟
唱时而又长啸的潇洒旷达的抒情主体形象,
\"
莫听
\"
、
\"
何妨
\"
、
\"
谁怕
\"
是关键词,写出了
词人在“同行皆狼狈”,其“独不觉”,欣然前行的独立人格精神。
2.“
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了怎样的品质?
明确:自己平生任由各种各样的风吹雨打都是无所畏惧的,表现了词人无惧苦难,勇
敢前行的意志品质。
3. “
回首向来萧洒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有什么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这样写有
什么好处?
明确:这句话的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