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会写下这些课上所学到的“知识”。缺少分析,或者说不会分析,是当下中学生在阅读
时所遇到的最大的问题之一,尤其是面对陌生文本或者节选文本的时候,因为他们已经习
惯性地从脑海中去调取那些被他们奉为“金科玉律”“制胜宝典”的经验化语录,放弃了
独立思考和个性化表达。长此以往,学生对语文学习的热情只会越来越小,纯粹成为一个
答题的机器。只有抛除“经验化”教学,紧扣文本和学情,才能让语文课堂真正的鲜活起
来,让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得到提升。
“语文课程应引导学生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自主的语言实践活动,积累言
语经验,把握祖国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加深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理解与热爱,培养
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同时发展思辨能力,提升思维品质。”
[2]
在语文学习中,适当
的表达是思维发展和提升的外在表现之一,而思维的发展与提升也会进一步促进学生语言
表达能力的发展,进而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
让中长篇小说的人文性凸显,其实就是让学生敢于表达、善于表达、勤于表达,只有
个性化的表达才能带来思维的高品质发展。中长篇小说因篇幅较长,学生在阅读时往往难
以集中注意力去关注细节,而课本中节选的往往都是一个片段,如何通过节选的文本让学
生初步掌握小说的主旨,进而激发其阅读兴趣,是一个值得去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化繁
为简,以小见大是两种可操作性较强,且教学效果较为明显的策略。接下来,笔者将以部
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下册中的《变形记(节选)》和选择性必修上册中的《大卫·科波
菲尔(节选)》为例,来谈谈情景式任务对中长篇小说节选文本的教学的参考价值。
二、化繁为简:巧设情境任务,激发学生表达欲望
《变形记》是奥地利作家弗兰兹·卡夫卡创作的一部中篇小说,教材节选的部分是小
说的开头,即格里高尔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由人变成了虫以及这一变化给其本人、家庭和工
作带来的一系列影响。在教学中,如何将其与整本书的复杂内核进行联系,引发学生的阅
读兴趣和表达欲望,成为笔者在进行教学设计时重点思考的问题。最终,笔者决定将整堂
课设计成为一个完整的情境活动,化繁为简,抛弃细枝末节的内容,简化课堂呈现的形式
以格里高尔为核心,将课堂聚焦在对卡夫卡的孤独和希望的挖掘上。
在为《变形记》创设情境时,笔者想到高一学生即将面临分班,所以将制作临别明信
片作为情境,并告诉学生这次得票最多的设计方案会在分班之前打印出来送给他们。在这
样的背景和承诺下,情境被赋予了真实性和可操作性,学生的积极性也被充分调动起来了
整个课堂自然也就“活”了。
为了引导学生理解“变形”背后深刻的社会意义,感受卡夫卡隐藏在文本背后的孤独
和希望,笔者删繁就简,设计了三个教学活动:意之所至,落笔成画;双厨狂喜,梦幻联
动;心有所寄,言出肺腑。三个任务之间是连贯的,将绘画与文本解读相融合,将本文与
其他文本相联系,将作者心境与读者感受相结合,环环相扣,让学生随着任务的开展不断
深化对小说主旨的理解,从而完成了课堂教学任务,并基本达到了预期效果。其中第一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