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住常识 守望明天
顾 健
三天紧张、充实、有序的培训带给我最深感触的是:只要坚守教育的本质与规律不动摇,
坚持教育的终极价值追求不折腾,坚信教育的理想主义和宗教情怀不懈怠,就一定能真正
感受到教育赋予我们平淡、平凡生活的神奇意义。
在日趋功利与浮躁的当下,教育的底线总在退守,教育的品位日渐平庸,教育的尊严
几乎丧失。究其根源,也许是对教育常识缺乏坚守的胆识与勇气。
何谓常识?即一般众所周知的知识,或与生俱来、无须特别学习的判断能力。何谓教育
常识?我以为就是对教育本质的认识,对教育规律的遵守。简而言之,就是“眼中有人,脑
中有知,心中有爱。”
培训中,我们为“升学率能否成为评价一所学校的第一要素”而争得不可开交,莫衷
一是,而在学习“如何应对危机事件”而进行桌面推演时,我们却众口一词:救人第一,
生命第一。这是一个有趣的悖论——我们的生命总是在最危险时才能获得对其生命本身的重
视,而在当下的教育语境里,生命的尊严、价值却总是被忽略,彼时彼地的生命常常被解读
为分数、指标、排名、产品、筹码……这也许是对教育常识最显性也是最隐性的误读。
诚然,升学率是学校的“生命线”。那人呢?学校里师生的归属感与明天的幸福指数
呢?须知,师生当下的生命质量最终决定一所学校“事业线”有多长!过多的关注显性的、
阶段性的评价要素其实就是忽视教育常识而造成的教育价值次序冲突。
由此想下去,“如何评价一个老师”应是学校管理中最基本的命题;“如何评价一个
学生”应是每一个老师教育价值观的终极体现。只有守住这些常识,我们的教育才体现出生
命的尊严与价值,我们的守望才有了意义。
于是,对“评价一所学校的核心因素“有了属于常识的解读:师生的归属感、学习力
应先于、重于升学率。
对“小班化教学”有了属于常识的解读:人少了,交流多了,心更近了,分就上去了。
对“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有了属于常识的解读:人是教育的起点与终
点。
对“课程没有什么新旧之分,只有人的课程与分的课程之别”有了属于常识的解读:
没有人,遑论课程。
对“生命旺盛,精神高贵”有了属于常识的解读: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