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学设
1
【教学目标】
1. 了解方令孺的生平经历,并以此来理解本文的内容。
2. 反复诵读以感受作者复杂的情感。
3.
赏析语段以体会“家”的内涵。
4. 联系必修一“月是故乡明”单元进行群文阅读以深入把握不同的乡土家园之思。
【教学重难点】
1. 揣摩作者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对“家”的思考。
2.
与“月是故乡明”单元中部分课文的比较阅读。
【教学课时】
1 课时
【教学方法】
分组讨论,点拨法,诵读法
【教学过程】
一、布置课前预
(一)学生活动
1. 通过查阅资料,基本了解方令孺的生平经历。
2. 阅读文章,从文中找出让自己难以理解或者触动较深的句子
3. 联系必修一“月是故乡明”单元所学的三篇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二)教师活动
1. 反复阅读,预设课堂,做到字字句句落实,理清教学思路。
2. 收集并整理学生提交的语段,选出其中出现较多的语段,并进行分类,以方便学生们课上讨论。
3. 比较并总结《家》和“月是故乡明”单元的三篇文章在表达乡土家园之思时的区别。
二、导入新课
关于“家”,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思考。在必修一中我们学习过《想北平》《我心归去》《前方》等有
关“家和“家园的文本,天我们将继续学习前人对“”的思。请同学把书翻到 173 页,让
我们一同走近方令孺的《家
三、课前预习反
前天,老收集了学们在这散文中难以理或者感触深的语,在学们提交语段中老师
选取了出现频率较高的四段话。接下来,请各位同学看着屏幕,伴着配乐,一起来朗诵这四段话
1. 你瞧,这时天空真是一碧如洗,月像是古代希腊少年抛到天上去的一块铁饼,或是古代战士的一面
护心镜失落在天空里,让群星的光辉射在上面发出这样寒凛刺目的光芒。(第二段
2
2. 我梦想着在这些地方还没开化之先,船夫们在这静静的月光下,躺在他们的茅屋里,对着灶
的一盏油灯,看妻子坐在灶后而她的脸被炉火的光映得红红的,他心里要觉得比现在自由比现在安稳吧。(第
2 段)
3. 从这个声音你可以想象古画上隐约在薄雾里的小山,一条曲折带着跳溅水珠子的溪水,因为这声音
始终是颤动着拖下;又像是一只空孤雁影子从水波上过。我把它比作雁最合适了,因这声音
的本身就是一半真实,一半空幻,一半是从人口中发出来,一半却沉入梦想。(第 3 段)
4. “家”我知道了,不管它给人多大的负担多深的痛苦,人还是像蜗牛一样愿意背着它的重壳沉滞
地向前爬。我好像然看清楚了什东西,像辛弃疾所谓众里寻他千百,蓦然回,那人在灯
阑珊处”(第 3 段)
四、分组讨论,比较阅读,体会“家”的内
按照组的顺序,每组同学讨论一段话,三分钟后,老师会请部分同学来分享自己对于这些文字的理解
同学们在讨论的过中可关注其中修辞手、表现手法、要的形容词,并适联系方令孺的平经历
以及我们之前学过的相关课文进行品赏。
(一)“你瞧,这时天空真是一碧如洗……让群星的光辉射在上面发出这样寒凛刺目的光芒。
由第一组学生回,教师根学生的回答适进行点拨总结,生成书内容。他组的学如
有补充,可进行适当补充。这段文字的板书关键词有“月”“景物描写”“比喻”“思念”“孤独”“月圆人难
全”等板书内容可根学生的答进行适当修。学生回答结束后请第一组的学集体诵这段文字
及补充的部分文字,在诵读中加深印象。
补充资料:
1. 方令孺其他作品中的叙述,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语段的含义。
1“小时封建家庭视的女儿,挨受骂,上经常带青紫的伤痕,书没有利,福也
有权利。(可体会出方令孺幼时生活的痛苦以及对儿时的家的厌恶)
2“我也愿意独自月下眺望了,起中古候的修道,遇见山川美,就不抬头因为
是美,都是诱惑人的美景更增加人的寂寞,更引诱人的悲哀,所以古人独自对月的时候,总是爱饮酒……
再也不会藤萝萧的庭院里见父亲雍穆而然的风度再也不在寒的书斋里见父亲发苍
苍在灯前垂首。故的庭院里每一石,每条径,每一棵树,每一个残缺浓的门,都和父的风仪
连合着,我想到父,就联想到那醇雅的景,想到那些景,就牵记到父亲现在都完了,失去了
一生所最心仪的一切……”(方令孺《忆江南(从这两段文字中可看出方令孺对“月”的态度以及对父
和故乡庭院的思念)
3方令孺生活中与其侄儿方玮德的关系最为亲密。1935 年,方玮德因病早逝的消息传到养病中的方
令孺耳中,她不能接受,她“发愣”,她“不相信”,她仿佛仍然“听到他的足音,听到他活泼泼的推开门,
唤一声九姑——听到的笑,代表人光明与天的笑。(方孺《悼玮德》(方德是方孺的侄儿
也是鼓励她走出人生困境的挚友,但方玮德却 1935 的时候离世,这件事给她的心头增添了无穷的创伤,
几乎让她失去了生活的信念,她开始彷徨、苦闷,寻不到出
3
2. “月”在古典诗歌中的表达,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月”的内涵。
1“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谁家今夜扁舟子
何处相思明月楼?怜楼上月徘徊应照离妆镜台。……斜月沉沉藏海,碣石潇无限路。不知
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若虚《江花月夜》(这诗中描写的场似乎与段文字中很相,尤
其是“一色无尘,皎皎空中月轮”两句是与此此刻的景保持了高度的致性,此诗
许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月”的内涵以及作者的思考从何而来)
2“不应恨,何事向别时圆?人悲欢离,月有阴圆缺,此事古全。但人长,千
共婵娟。(苏轼《水调歌头(这是一首中秋佳作,尤其是“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三句将那种中秋佳月圆人难全的感表现淋漓尽致,而但愿人长久,里共婵娟”两句更是高
练了中秋夜的思念之情)
(二)“我梦想着在这些地方还没有“开化”之先,船夫们在这静静的月光下……他心里要觉得比现在
自由比现在安稳吧。
由第二组学生回,教师可系下文作者的段联想,根据学的回适时进行拨和总,在
学生的回答中生成板书内容。其他组的同学如有补充,可进行适当补充。这段文字的板书关键词有“船夫”
“人事活动”“想象”“联想”“自由”“安稳”“美好”等,板书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修改。学生
回答结束后,请第组的学生集体读这段字及补充的部文字,在诵读中进步感受这种温安逸而
又美好自由的平凡生活之温暖。
补充资料:
1. “我坐在柔和的灯雾里,听窗外的海涛和海鸥的鸣叫,想象母亲、妻子、女儿现在熟睡的模样,隔
着万里守候她们睡到天少功《心归去》(同样是想象之景,同是一种好闲适的生活态,
让学生进行联系,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感受这种平淡生活的美好,从而更好地理解“家
2. “面向着积水滩,背后是城墙,坐在石上看水中的小蝌蚪或苇叶上的嫩蜻蜓,我可以快乐地坐一天,
心中完全安适,无所求无可怕像小儿安睡在篮里。(老《想北平(这是老舍的回忆,是他曾
真实的经历,虽然是想象,但也一种舒和安逸的生活态,学生可以在诵的过程中勾起己的回
忆,或许能够更好地理解方令孺和韩少功的想象之情)
(三)“从这个声音你可以想象古画上隐约在薄雾里的小山……因为这声音的本身就是一半真实,
空幻,一半是从人口中发出来,一半却沉入梦想。
由第三组学生回,教师可系下文“马上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这两诗,并根学生
的回答适时进行点和总结,在过中生成书内容。其他的同学如有补充,进行适当补充这段文
字的板关键词有“声音”“心理动”“想象比喻朦胧若隐现”若有若无等,板书内容
根据学生的回答进适当修改。学回答结后,请第三组学生集体诵读这段字及补充的部文字,
在诵读中深入感受这种跨越千年、融于血肉的游子思乡之情,进一步感受“家”之于离家之人的特殊含义。
补充资料:
1. 但假若你在旅途的夕阳中听到舒伯特的某支独唱曲使你热泪突然涌流的想象常常是故乡的小
径,故乡的月夜,下的草坡泛着银色的光泽,一只小羊还未归家,一只犁头还插在地边等待明天。
4
(韩少功《我心归去》(韩功在这也用了想象和喻,将己对故乡的难割舍的情感融入了某只
伯特的曲子中,虽是想象,但其中蕴含的情感也是真实质朴而感人的)
2.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影。这
种不确定性,反而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
他们仿佛从苍茫的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的钟声和激动心的鼓。他们不知疲地走着(曹文轩
《前方》(曹轩用充哲理的语句说了“前”之于人的朦和不确,但“前方”有梦想,人们
是会为了梦想而选继续冒险,不向前走或许终有一日不断前行的人们会某个时间节点吟诵出
那一句千古之声)
(四)‘家’,我知道了……也像辛弃疾所谓‘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由第四组学生回,教师可系作者的生平历,并据学的回答适进行点和总结,过程
中生成板书内容。其他组的同学如有补充,可进行适当补充这段文字的板书关键词有蜗牛哲学思”“
负担”责任保护等,板书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修改。学生回答结束后,请第四组的学
生集体诵读这段文字及补充的部分文字,在诵读中进一步把握作者对“家”的复杂而又矛盾的心理
补充资料:
1. 作者生平经历。知人论世,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家”之于方令孺的意义。
她出生于安徽桐城一个古老的封建家庭。
她的父亲一位富爱国热忱旧知识分子,十分崇拜瑾,常给子们讲述法罗兰夫一类
的故事,勉励他们要有自强和进取精神。
幼年丧母她,过挑起了侍父兄、照看弟的担子,有疏忽不周便会遭到长的责,甚
至挨打。
三岁时,伯父做主,将她许配给安徽大官僚世家的陈平甫1916 ,她刚满 19 岁,便被迫嫁到陈家,
而丈夫陈平甫的年龄还未满 18 周岁。
1923 ,她随丈夫到美国,在此期间,她逐渐接受了资产阶级民主自由的思想,易卜生笔下娜拉出走
的形象让她开始觉醒和反抗,夫妻关系急剧恶化。
游学归国后,丈夫另娶外室。1929 年,她毅然丈夫分居,正式与封建旧家庭决裂1930 年,她来到
岛大学任教。
1932 ,因为长时间为生计而忙碌奔波,她积郁成疾,患上了甲状腺亢进疾病,需要长期治疗,因此
她回到了南京陈家,最终在陈母的照料下,才得以治愈。
1937 ,陈平甫病逝,与外室所生的一子一女交由陈母抚养,陈母病故后,方令孺便挑起了照料四个
儿女的重。在当那个年代一位单身妇女扎着生存来已实不易再加上这个儿女她生
活的艰难可想而知。她困难而又坚决地冲破了旧家庭的樊笼,却又不得不沉重地背起另一个小家,不
得不竭尽全力地维持这个小家)
2. 冰心《无家乐》中关于“蜗牛”这一比喻的进一步阐释,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蜗牛”这一比喻
的深刻内涵,从而更好的领悟“家”的内涵
5
3. “你到了悬崖的边缘,前面是寂静的深谷,不,连深谷也不是。深谷还可以使你粉身碎骨,使你头
破血流,使你感触实在,那不是深谷,那什么也没有,跳下去会有任何声音光影,有虚空。
(韩少功《我心归去》没有家的人就没有壳的蜗牛,处处都危险,韩少功用形的比喻将这种不安
全感和焦虑感表现了出来,或许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家”之于每一个人的安全感
4. “那位崔颢,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
那个家,只是由家温馨与安宁养起来的种抽象的感觉了。那个可遮风避的实在的家,不能从
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这坐在车上的人们,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曹文轩《前
方》(为什么明明有家却感到无家归”?文轩用富有哲思考的句将这个疑问给了读,或
许本文段中的“蜗牛”能够解答这个题。“家”或是“无边旷野,这选择,恰恰与家”的神归
宿这一内涵密切相关)
五、总结归纳,呈现“家”的多重内
通过上述分组讨,相信各同学已经能够本掌握并解这些段中蕴含的作的思考接下
来,老师给大家一分钟时间,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即方令孺所认为的“家”的内涵包括哪些内容?
由学生结之前的析和个人阅读体会,总概括“家的内涵,师可根据学生回答进行
的引导和补充,板书的内容可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适当的修改。
明确:方孺笔下“家”有重含义。一是风挡雨的实居所;二是与自由的灵港湾三是
与生俱来的责任担当;四是精神世界的寄托和归宿
六、群文阅读,把握乡土家园之思
在之前的段赏析,我们已看到了《家》必修一“月是乡明”单的几篇章之间的系,
这几篇文章都是表乡土家园之思文章,很明显,他们呈现出的情感和思是不一样的。下来,
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其中的不同。
因为这几文章都学生们已学过的文章,且在之前赏析中已经所谈及,以这部将由
教师直接给出答案,加深学生的印象
明确:《想北平表达主要是者对故北平思念之情心归去主要焦于对与故乡的
系的探讨;《前方》探讨的重点主要是人对“精神家园”的追寻(人的悲剧性实质《家》表达的更多是一
位异乡人在饱经风霜后对“家”的内涵的感悟。
七、延伸探究,学生理想中的“家”(课堂分享+课后作业)
在学习了令孺的家》和“月是乡明”单的部分章后相信各位学对“家已经有了
刻的理解。那么,同学们理想中的“家”是什么样的呢?请大家举例说明
教师可为生提供本“何以家”单元中其三篇《》里于“家”表述,进步拓宽学
于“家的理解,并鼓学生踊跃达自己想法。本环节学生进个性化的回答课堂上没完成的
可以留作课后作业,让每位学生结合所学文章谈谈自己理想中的“家”
八、结语,围绕“家”的内涵收
6
“家”是么?这一道千古题,至今没有能给出一标准答。但相信,不是何种案,
都不会影响“家”在我们心中的地位。正如赫尔曼·黑塞在《红房子》中所说的那样:“我心灵中有家乡,
那就不会再向花园红房子以目送情了只要我们中有“,就会感到前路漫,没有头。家是
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亲爱……
九、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