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 2015 届高三三模作文写作指导
金陵中学 苏志文
一、作文题目:
19.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除
诗歌外,文体自选。
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扁担长。(谚语)
二、写作指导:
本次作文材料选取的是一则言简意赅的谚语。选材颇见命题者的良苦用心。用意一:引
导学生审视生活,感悟亲情。用意二:降低审题立意难度,减少不切题。然而,结果却并不
如人意。不少考生对材料的理解依然出现偏差。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错。这则谚语的意思是:娘亲想念孩儿就像流水一样长阔高深;然而,孩儿想念娘
亲,却只有扁担那么长。材料并不难,但是不少同学却理解错了,将材料中的“扁担”理解
成“重担、责任、距离”等。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阅读理解的基本功不够扎实。没有
看出材料的隐喻和对比手法。汉语最讲究言简意赅,所以经常会出现省略、留白。因此阅读
材料时一定要学会补白。这句谚语可补充为:娘想儿,如流水长;儿想娘,却只如扁担长。
若能在考场上补白完整,断然不会出现这种错误。
二、缺。所谓的“缺”是指立意时只抓住材料的局部,而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材料。不少
考生只抓住整句谚语的前半句或后半句,只谈母爱之深远,或只谈子女之不肖。这都属于
“缺”。有的同学也许要问:那高考中有很多材料为什么可以从局部立意?比如 2014 年的江
苏省高考作文题“青春朽还是不朽”。它既可以抓住其中的第一句来写,也可以抓住第二句
来写啊?因为两则材料不同。“青春朽还是不朽”这则材料是属于思辨性材料。它相当于两
个人对同一个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虽然,谈论的是同一个主题,但不属于同一个观
点,而是分属于两个独立的、完整的观点。而,这则谚语,虽然用分号分为前后两个层次,
但仍属于一句,表达的是一个观点:母爱子与子爱母之间的不对等的爱。也即是《好了歌》
中所说的:“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如果只选其中一部分来讲,就肢解了这
个观点。因此,一句话的材料尽量不要再“断句取义”了。当然也有例外。例如 2014 年福
建省高考作文题“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
此处虽然形式上是一句话,但其实与“青春朽还是不朽”在内核是一致的,属于两个独立完
整的观点,因此“可取一瓢饮”。
三、大。所谓的“大”是指过度放大材料中的核心词、核心概念。有的同学拿“游子”
与“故乡、祖国”比附 “儿”与“娘”;有的则抓住材料中“长”和“短”,推广开来写爱
情、友情等情感付出与回报的不平衡。这属于大而不当,略有牵强。此类卷本次阅卷的准则
是:原则上不超过 48 分。因此,审材料时要区分哪些词可以放大引申,哪些不可以。还是
以 2014 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为例。“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
却是栈道桥梁。”材料里的“悬崖峭壁”“桥梁栈道”,很明显可以放大延伸为困难、解决困
难的途径和方法;因此“空谷”甚至可以放大为一切具有挑战的事情。为什么这则材料的核
心词可以放大?因为它运用的是象征手法,是虚指,因此可以以小见大。而本次材料中的
“娘”、“儿”根据语境,是实指,就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母亲、儿女。因此不宜引申放大。
四、浅。有的同学围绕青年啃老这一现象,批判不赡养老人。这样写不算跑题、偏题。
但是稍显浅薄。请同学们注意,材料中用的是“想”,而不是“养”。如果只写啃老那只停留
在物质的赡“养”层面,而没体现材料中“想”这个精神赡养层面。《论语》中记载,“子游
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因此,
只是“养”父母恐怕还不够孝,还要“敬”,心理“想”。这样才算是真孝,这样文章才算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