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 2015 届高三三模作文写作指导
金陵中学 苏志
一、作文题目:
19根据以下材料,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
诗歌外,文体自选。
娘想儿,水长;儿想娘,担长。(谚语)
二、写作指导:
本次作文材料选取的是一则言简意赅的谚语。选材颇见命题者的良苦用心。用意一:
导学生审视生活,感悟亲情。用意二:降低审题立意难度,减少不切题。然而,结果却并不
如人意。不少考生对材料的理解依然出现偏差。主要有以下四种情况。
一、错。这则谚语的意思是:娘亲想念孩儿就像流水一样长阔高深;然而,孩儿想念娘
亲,却只有扁担那么长。材料并不难,但是不少同学却理解错了,将材料中“扁担”理解
“重担、责任、距离”等。造成这种错误的原因在于,阅读理解的基本功不够扎实。没有
看出材料的隐喻和对比手法。汉语最讲究言简意赅,所以经常会出现省略、留白。因此阅读
材料时一定要学会补白。这句谚语可补充为:娘想儿,如流水长;儿想娘,却只如扁担长。
若能在考场上补白完整,断然不会出现这种错误。
二、缺。所谓的“缺”是指立意时只抓住材料的局部,而没有从整体上把握材料。不少
考生只抓住整句谚语的前半句或后半句,只谈爱之深远,或只谈子女之不肖。这都属于
“缺”有的同学也许要问:那高考中有很多材料为什么可以从局部立意?比 2014 年的江
苏省高考作文题“青春朽还是不朽”。它既可以抓住其中的第一句来写,也可以抓住第二句
来写啊?因为两则材料不同。“青春朽还是不朽”这则材料是属于思辨性材料。它相当于两
个人对同一个问题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意见虽然,谈论的是同一个主题但不属于同一个观
点,而是分属于两个独立的、完整的观点。而,这则谚语,虽然用分号分为前后两个层次,
但仍属于一句,表达的是一个观点:母爱子与子爱母之间的不对等的爱。也即是《好了歌》
中所说的:“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如果只选其中一部分来讲,就肢解了这
个观点。因此,一句话的材料尽量不要再“断句取义”了。当然也有例外。例如 2014 年福
建省高考作文题“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的却是栈道桥梁。
此处虽然形式上是一句话,但其实与“青春朽还是不朽”在内核是一致的,属于两个独立完
整的观点,因此“可取一瓢饮”
三、大。所谓的“大”是指过度放大材料中的核心词、核概念。有的同学拿“游子”
与“故乡、祖国”比 “儿”与“娘”;有的则抓住材料中“长”和“短”,推广开来写爱
情、友情等情感付出与回报的不平衡。这属于大而不当,略有牵强。此类卷本次阅卷的准则
是:原则上不超 48 分。因此,审材料时要区分哪些词可以放大引申,哪些不可以。还是
2014 年福建省高考作文题为例。“有些人一提到空谷就想起悬崖峭壁,而另一些人想到
却是栈道桥梁。”材料里的“悬崖峭壁”“桥梁栈道”,很明显可以放大延伸为困难、解决困
难的途径和方法因此空谷”甚至可以放大为一切具有挑战的事情。为什么这则材料的核
心词可以放大?因为它运用的是征手法,是虚指,因此可以以小见大。而本次材料中的
“娘”“儿”根据语境,是实指,就是指现实生活中的母亲、儿女。因此不宜引申放大。
四、浅。有的同学围绕青年啃老这一现象,批判不赡养老人。这样写不算跑题、偏题
但是稍显浅薄。请同学们注意,材料中用的是“想”而不是“养”如果只写啃老那只停
在物质的赡“养”层面,而没体现材料中“想”这个精神赡养层面论语》中记载,子游
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因此,
只是“养”父母恐怕还不够孝,还要“敬”心理“想”这样才算是真孝,这样文章才算深
刻。在此立意统照下,自然会发现,将空巢老人这一精神赡养不足这个材料引入文章,文章
就深了。
综上所述,审题立意时忌错、缺、大、浅。同学们若能避免以上错误,相信能找到一个
较为正确、全面、切题、深刻的立意。
三、佳作赏析
单向之链
高三(5)班朱立博 指导老师:相屏屏
透过雾色,我望见了那条大河,它流得深远,像流在创世纪前寂寥茫远的夜色里。河里
流淌着的是一种名为“母爱”的泪水,它苦涩而深沉,静静地流向远方,永不回头
正如俗语所说母亲对孩子的爱如流水般绵长细腻而孩子对母亲,则如扁担般短促生
硬。这样的单向之链,如枷锁,又如烛火,在古老的大地上代代相传。
单向之链的的悲哀背后,是固若金汤的民族文化与社会传统。自人类的母系氏族到如今
的现代化世界,女性从生育的工具逐渐转变为与男性平起平坐的地位,个中苦楚横亘了几千
年,然而女性始终处于弱势地位。古有三从四德,女性的一生都依仗于丈夫和儿子,她们如
美丽的藤蔓,存于依附。传统意义上所重视的子嗣观念使得中国形成一个以血缘为纽带的
会。女性,作为这个纽带中不可或缺的附属品将所有的爱与心血都倾注在孩子身上,以弥
补自己作为女性所缺失的一切。而孩子长大亦如此,这般往复,便形成了一条具有传统特色
的单向链条,它环环相扣,不可稍有更动。因此,这样的悲哀是传统的悲哀是社会的悲哀。
然而,这样的单向之爱仅仅是由社会因素造成的吗?显然不,“人”本身在其中也起到
莫大的作用。
洛克所说的“个人控制意义”强调了人本身对社会现象的重要性。熊培云在《自由在高
处》中曾引用这样一个例子:同样一块糕点,母亲咬了一口就省给了儿子,而儿子呢,吃得
还剩一口留给母亲。这一口与一口的差距,是惯于付出爱与惯于享受爱的差距,无关自私,
而是“个人”的习惯问题。试想一位经常家暴的父亲在儿子生日那天送他期望已久的球鞋,
儿子还会那么理所当然、理直气壮地接受父亲的爱吗?因此这样的单向苦果也是人为因素造
成的。“慈母式”的教育方式中,若父母不再一味地付出、盲目地奉献,而是以诸如“忆
苦思甜”“将欲予之必姑取之”的方式教育孩子相信这一代人必能体味为人父母的不易并
加以回报,那么打破单向之链的枷锁又有何难?
娘想儿,儿不想娘,这是传统与个人的悲哀,而从我们这一代人起却有足够的信心与
理智去捩转它。
我靠近那条名为母亲的河流,只见天边的螮蝀横亘过来阻截了那苦涩之源,我闻见
甜蜜的味道……
【点评】本次作文写“不对等的爱”,很多同学都只是罗列此类现象,而不会分析不对
等的原因。本文小作者很会写议论文,文章重点分析“不平等的爱”的原因,从社会因素到
个人因素,层次分明,过渡自然,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和思考,语言精妙老练。分析结束后还
不忘回归现实,点明这种现象对我们的启示作用。(相屏屏)
流不断绿水幽幽
高三(6)班傅雨桐 导老师:王守
“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幽幽”,望尽千帆,皆不是,儿的归舟。
这样的思儿之愁流淌在中国的千家万户。中国不仅有留守儿童,还有不计其数的留守
老人。
这并不合理,自古多情伤离别的民族本不该让身体发肤给予之人凭窗守望甚至成为社
会性的难题。可这又合理,翻开故纸堆随处可见的是想京城的报国无门、想情人的肝肠寸断
——少见想爷娘的脉脉亲情。传统文化以忠君爱国的赤诚褒奖前者,以“英雄难过美人关”
为后者开脱,却将软弱之名扣在心系双亲之人的头上,逼得儿想娘不敢长过一根扁担。
近代这样理解孝心:卧冰求鲤、老来娱亲,愚昧迂腐,不如连根拔除。所以有了冰
《小家庭制度下的牺牲》一文,有了儿女为了“新风尚”而丢弃老人不顾的“壮烈牺牲”。
诚然独立自主是时代的主旋律,难道不闻不问任其孤寂留守就是智孝”了?如此“智孝”
之下,再虔诚的娘也盼不到儿归,再绵长的流水也不得尽时啊!
我们总会关注伟人的儿时经历,希求汲取成功经验,总会忘记这一切促成其伟大的有
利因素都绕不开一个人,那就是伟人的母亲,予其生命、助其成长的母亲,多半被冷落在空
巢里留守着的老母亲。孟郊云:“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我说“谁瞧扁担宽宽过流
水长”的。尽孝报恩太多流于形式。小时候老师布置任务才想起端盆洗脚水,长大了缺生活
费才想起写封慰问信,这水、这信真长不过一根扁担。再夸张些,再响亮的哭丧、再高级的
墓葬也长不过一根扁担!而怠于形式的时日,一个电话击碎留守人的漫长等待,一句“妈,
今年不回来了”摧毁一桌菜和真心,不仅仅是广告才有的情节。每当看到那位母亲搁下话筒
黯然伤神,正对着的电视机呈现着无信号的画面,我仿佛能听见幽怨的流水在空荡荡的房里
绵延,不断绝。
外国人常吐槽中国家庭里电视机不看也开着,我想他们不能理解留守老人们对
“人声”的渴望法想象“扁担”和“流水”的长度差出了多少抑郁心酸。试想如果侯菊
多伴伴侯银匠,他何以需要二两慢酒细品夜半钟声到客船”呢?如果儿女们多陪陪老人
们,他们何以需要成日开着电视在虚假的热闹里寻求安慰呢?老人们的平均寿命长了,老龄
化的柱形长了,绿水幽幽,也长了。
奔波在大江南北的中华儿女们,可否收起“一根扁担”的吝啬,常回家看看?
【点评】眼界开阔;语言流畅;思想厚重(王守明
籽念瓜
高三(7)班赵子 指导老师:尹湘江
阿爸在镇里小学教书,一得空就带我回村里姥姥家。
村口有棵大槐树不直,布满纹路。姥姥就是站在那可树下迎我和阿爸阿妈,阳光下的
丝丝白发,满是槐花甜甜的味道。
“姥姥!待会我们回去,还要带菜啊?”“家里才多着呢!回来就好,路上慢点哈!
啊,菜地里的南瓜地瓜青菜菊花脑,菜地旁觅食的小鸡,不远处河塘里的鱼,真是丰盛。
说回去只为了看望姥姥,那还算有些违心
村口那可槐树弯得更厉害了,虫蚁肆意侵噬着。姥姥搬了张凳子,坐在树下等着。每天
如此。
“这个星期回来不?”
“不了。下周就要考试了,我要复习呢。姥姥我让阿爸给您聊吧。
阿爸接过电话,寒暄几句后便轻轻扣上电话。
“你姥姥又怪我们不回去了。最近任务重,暑假还要加班。你放假多陪陪她吧。
只有瓜连籽,没有籽还瓜。这句话便经常出现在姥姥的叹息声中。
“阿爸,姥姥这句话什么意思?”
“你想啊,姥姥家菜地里的南瓜,瓜里长着籽。一旦籽被种进了土,就开始独立生长了。
瓜总想着肚子里的籽,可籽却不顾及瓜。你姥姥是在责怪我呢。
我抬头望着普兰的填空,没有星星,只有一弯朦胧的月亮
轻轻搂着阿爸的腰。“阿爸,我以后就陪着你。
“别说大话了吧”阿爸徐徐地骑着车“你先把学上好,考上好学校我和你妈都开心
先不求你孝敬。哎,早就想回村里了,年轻时候就念着带你姥姥去趟北京,没机会啊。
阿爸念叨带牢牢去北京玩已有多年,课工作日益繁重,姥姥身体每况愈下,这感受祖国
心脏的想法一直未能实现。更多的是姥姥又病了,阿爸找人开药且将药捎回村里。唉!
谁说籽不念瓜只是瓜未能感受而已。多年的哺育倾注了大量的爱意,使得籽的些许回
报显得渺小。
姥姥菜地里的南瓜仍在生长,孕育新的生命。想必那籽能真切感受到瓜温暖的怀抱
“阿爸,今年暑假我们带姥姥来去北京吧
【点评】初见此题,觉得无甚可写,因为范围甚窄。但是阅卷过程中就觉得佳作迭出,于是
深感惭愧,想来可能是我这个做老师的对于亲情这个词太过淡漠了。当看到这篇作品时
就深觉得写的是自己的生活,尤其是看到文章的结尾,我也想到自己多年说要带父母旅游,
但是如今母亲卧病在床了,暑假有没有出行的可能了。这是多么遗憾的事情呢!大约好的文
章,感人之处正在于它触动了我们心底的痛处,他写出了人情世态的通例:她是这样的,
我也是,共鸣于是迸出。这可以作为一种追求,但又是可遇而不可求。唯有“作文先做人”
一条可资借鉴了果有人认为人与文有时也是割裂的,那么我就希望我们能够更多地实现
人与文的共生并行。(尹湘)
想念如细水长流
高三(11)班赵昕暐 指导老师:陈柏华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
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
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地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龙应台在《目送》中写下的一段话。父母先于我们离开,这是自然规律,而非宿命
论。但我在这短短几行字中感悟到的爱意胜于无法违逆自然的无奈,子女的目送是爱父母
沉默年迈的背影亦是爱。
俗话说“娘想儿,水流长”。母亲的思念当真让水流变长?还是这流水可是母亲思儿
默默抹去的眼泪?或者水流是爱的载体?曹雪芹在《红楼梦》中发出如此感慨:“痴心父母
古来多,孝顺孩儿谁见了?”这在当下社会被诠释得更为彻底为争夺父母的拆迁安置房而
兄弟反目,又有谁注意到在椅上气得发抖的老人?纵使社区有关爱独居老人的活动,但于老
人而言,再细心也抵不上与自己的子女的亲切啊。
其实这句俗语还有下一句——儿想酿,扁担长。这句话是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孝道
的内涵。儿女长大了会离家,其中一种是曹文轩在《前方》中描述的:“人年轻时,总想着
离家,去前方闯荡。”其二是为了责任。这大约也是“扁担”的含义,子女为了肩上的责任
而离家,尽管他们心中深藏着想念。
孩童时,爷爷跟我讲述了他参军时的场景。他在家中排行老大有三个嗷嗷待哺的弟弟
妹妹。他犹豫再三后决定从军,离开那天我的太太,也就是爷爷的母亲,用她被缠过的小脚
在后面追着爷爷跑了一个多小时。爷爷只得忍住不回头。说到这,他老泪纵横。年少的我不
能理解,甚至怨爷爷薄情,直到后来读到周国平所写的:“家是一只船,在漂流中有了爱。
我才明白母子间的深情也许不是朝夕相处,恐怕只有这深切的思念才是最珍贵。
人过中年,会变的想要归家。贾平凹写到:“我是商洛的一棵草、一只野兔、一个红薯,
因为那里有我的母亲。”莫言曾经也提及自己成名后曾无数次怀念母亲的教诲。龙应台为照
顾九十岁高龄的母亲辞去了文化部部长一职。母亲过世后,史铁生才认识到母亲对他的爱已
完完全全化成了自己无尽的追忆。
希望自己就算离家,也不忘远方母亲的思念。
林清玄说:“爱的开始是一个眼神,爱的最后是无限的苍穹。
我道:“爱的开始是目送,爱的最后是如细水长流般的想念
【点评】本文将材料中的“扁担”理解为责任,明显有偏差。那为何还能得到高分?最主要
原因在于,文章所引用的名句、事例很经典、精确、精要。作者的博闻强识和写作功底可见
一斑。这篇作文给我们的启示是,阅读的质和量、写作的基本功是决定分数的根本。(苏志
文)
我们总是无力提起那沉重的爱
高三(12)王雨 指导老师:刘凯
每逢春节,从老家回来的时候满手提着长辈硬塞来的东西塑料袋、麻布袋、蛇皮袋
里一件件、一盒盒吃的、喝的、用的。
我不知道那应该称为琐碎还是细致,也不知是感激他们付出多些,还是尴尬他们不必要
的付出多些。
并非我们不对长辈付出,只是我们往往只一件、两件,比不得如他们叮咛话语般多的一
件件。
俗话说:“娘想儿,流水长;儿想娘,扁担长。扁担何以挑得起流水?同样,我们也总
是无力提起那沉重的爱。
长辈对晚辈的爱倾注了他们所有的牵挂。越是老去,想法越是单纯,因为在意的越来
越少,挂心的越来越少,只剩那在外打拼的儿孙们,于是挖空心思对他们好,事无巨细都想
着要亲自操办才放心“城里的油哪有乡下自己榨的香,拿两桶吧;这里的炒锅巴炸香干城
里没得卖,拎两袋吧。”他们总希望把最好的留给晚辈,希望他们的晚辈安乐,幸福
掠尽自己的付出,并不曾想过对方是否可以承受。他们的爱越来越重,压在我们身上。
我们不知如何回应。我们难以呼吸。
想?
长辈在意的事变少,于是在意的程度变高,期待的程度也变高。
但要完成那些期待谈何容易?正如承受那些厚爱谈何容易?看着吃不完的锅巴香干
馊变臭,放太久过了期的油泛着粘腻的光,我们又怎会好过?
我们对长辈的爱是尊敬,是赡养,我们要投放精力的事太多,有时真的顾不上。尽管听
上去残忍,但,长辈不是我们生活的重心,我们是长辈生活的重心,这是事实。在这样一个
付出不对等却必须维系的关系里,双方在一定程度上都是痛苦的。
我为你做了那么多,你为何不领情?
你想给的那些我都有,何须你来操心?
可是,即便如此父母长辈仍旧是最可靠的、最温暖的港湾。当加班至深夜,翻遍冰
空空如也,却找见当初推脱不下带回的家乡腊肠时,温暖与歉疚涌上心头,逼得泪流满面
这样不对等的关系,是斜倾的天平,原本就以其偏斜的姿态维系一种微妙的平衡。
我们总是无力提起那沉重的爱,爱确实沉重,我们也诚然无力,但,它“总是”如此。
【点评】力承受那沉重的爱却依然想念、牵系,作者带领我们重新审视新一代的孝情。
在众多从正面对“母爱长子孝短不对等关系思考的文章中,作者反向立意不回避沉重现
实问题,因而显得格外真诚,十分可贵。笔法自然,所感所悟源自生活,这样的文风值得提
倡!(刘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