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同飞升一样到了山巅。这时已是黎明,眼前出现了一幅雄奇的画面:东方的海中涌出一轮
红日,四周是莽苍的群山。他又听到了桃都山顶天鸡的啼叫。这当然还不能说是仙境,们已
经是接近仙境了,或者说它意味着仙境即将出现。
果然,在诗人“迷花倚石”之际,暮色骤然降临,熊在咆哮,龙在吟啸。巨大的声音震
得岩石、泉水、深林、峰峦抖动不已。至此,仙境已是呼之欲出了,但诗人却忽然将视线转向
天上的云、山间的流水及水上的烟雾,出现了瞬间的宁静。这是为下文蓄势。接着便是雷电大
作,地裂山崩,只听轰隆一声,神仙洞府的石门大开,青色的天空一望无际,日、月、金台、
银台交互辉映,是真正的仙境。这一段写梦境的进一步展开,时徐时疾,波澜横生,使读者
目不暇接,恍若身人仙乡。
梦境的高潮是仙人盛会。因为仙人们是从空而降的,所以先写他们的衣裳和坐骑。“云
之君”即楚辞中的云中君,由于来者甚多,只拿他作代表。他们都聚集到那金银台上来做什
么呢?诗人只写了“虎鼓瑟”这样一个细节,其余一切让读者自己去想——读者一定会想
到,这是一次幸福、欢乐的盛会,所有的与会者都在那里亲切地交谈,兴高采烈地举杯痛饮,
像人世间的朋友们欢聚在一起。
这样的“梦游”真是一种美的享受!
2
.艺术上
初步体会李白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基本特点,即丰富的想像和极度夸张。
丰富的想像。诗人的想像有来源于民间传说的,例如关于仙境的种种细节描写;也有出
于诗人个性和爱好的,例如明月“送我至剡溪”,这跟“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
下独酌》)一样,是诗人把月看成最亲密的朋友。
大胆的夸张。这种夸张不是简单地放大事物的原貌,而是融合着诗人的美好感情,如诗
的开头写天姥山横空出世的雄姿,其中就蕴含着诗人对天姥山的景仰和向往之情。
杜甫说李白“飘然思不群”,于此可见一斑。
三、讨论
这是一首送别诗,作者为什么重点写“梦游”?
让学生畅所欲言。
明确:从表面看,这是一首游仙诗,主体是写“梦游”经历,但“梦游”无论是出于
虚构或诗人果有此梦,都是现实的曲折反映,他之所以向往神仙世界,是因为他鄙弃黑暗
的现实世界。他的“梦游天姥”的实质,即对权贵的消极反抗。这一点,诗人在结尾中有着
明白的表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全诗的主旨。从这里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