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嵌入其中,使得情感的抒写曲隐而不显,既具有诗歌无限的韵味,又表达了作者深
沉的悲剧性的思想。
再比如“少妇城南欲断肠,征人蓟北空回首”通过两幅特写镜头画面的对比,通过
“欲”和“空”的虚词写出征夫思妇内心共通的情感,来突出战争导致的双方肝肠寸断的
悲痛。
诗人往往精心选择这样一些恰当的虚词嵌于句中,以虚为实,借助读者的想像力去补
充诗句的意蕴,形成一种峰峦断而云雾连的审美效应,从而含蓄巧妙地表达出诗句的言外
之旨、韵外之致。运用虚词要用如实词,也能使表达的意义遒劲有力,虽用虚词而不觉其
“虚弱”。比如杜牧的《九日齐山登高》整首诗每句都用虚词,却并未伤害杜牧诗歌感情低徊
的抑郁,反而因为这一系列虚词的运用而使得作者的用语体现出旷达的风姿,使句子增色
不少。
3.结构丰富,婉转跌宕
绝句和律诗字数有限,但高明的诗人却能在狭小的空间里施展出万千世界,而其中比
较重要的一点是这些诗人善于利用虚词,起承转得灵活、巧妙、自然,表达无尽的思想内涵。
王昌龄的《闺怨》一诗,自古堪称佳作。而真正的妙处只在第三句“忽见陌头杨柳色”的
“忽”字,使诗意急转,使前两句描绘的春色和凝妆顿然成为一种折磨,深刻地揭示出
“闺怨”的主题。这一虚词“忽”字,真不知要抵去多少实词。
李白的《梦游》中对“忽”的运用也起到类似的作用。诗中前面“迷花倚石忽已暝”中的
“忽”字写出了一刹那恍悟天色已晚,表现作者在恬静安适的梦境中的沉醉以至于忽略了
时间的流逝。后一句“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中“忽”字则写出了自己被梦境中山
崩地裂、虎啸龙吟的霹雳声音所带来的震惊。既表现奇异璀璨的影像带给自己的巨大震撼,
同时也巧妙的把思绪从梦境拉回到现实的人间,一转一收,引出下面醒后“失向来之烟
霞”。可谓结构上起承转合锤炼的范本,
再如王昌龄的《出塞》也同样堪称绝妙, 而妙也同样妙在第三句“但使龙城飞将在”的
“但使”作一虚词,既是假设,更使全诗发生急转,异军突起,振烁全篇。
又如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其中虚词的巧妙运用更是起了很好的作用。“忽”
“初”两字相对而出,突出了杜甫的喜悦之情。“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便”二字,将杜甫归家心切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有千军万马不可阻挡之势。而这
几个虚词可谓神来之笔,在诗句中钩连上下,辗转自如,畅快神游,其修辞效果也是无法
用其他的实词来替代的。
还有“鸿雁不堪愁里听,云山况是客中过”,雁是惜别思乡的意象,常引起对故乡、亲
人的定向联想,云遮雾绕的重重山岭象征和故里、亲人的重重阻隔,离愁本来就让游子不堪
其痛,更添雁叫,云山阻碍,何况客中?一个“况”字使诗句中表达的离愁与对故乡的思
念之情造成一种转折递进的意味,既含蓄又曲折,深得古文之余韵,令人玩索不已。
4.语义流畅,节奏多变
在格律严谨的近体诗中如果恰到好处地运用虚词,能使诗句产生某种程度的散文化倾
向,即成为诗中的“文句”。这种文句能与诗中其他句子相互呼应,彼此映照,使诗篇产生
一种整中有变、流畅健练的美感。“诗中有文,词调流畅”,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以杜甫客居草堂的代表作《客至》为例,这首诗句句合律,工整妥帖,但读起来又觉得
活泼婉转,有一种流动的韵律感,“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一联,前后映衬
情韵深厚,虽是对仗的句式,但笔墨灵动,风神顿宕。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不
曾”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
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后句的“今始 ”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不曾”表现出的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自然不由得喜出望外。用虚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