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的三角函数的必要性,并为这样的研究提供了可能,是组织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基础.让
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体会类比拓展的方法,领悟数学刻画的准确性,
发展学生的思维.两道例题是课本上的,主要是示范根据三角函数的定义求值,总结出求三角函数
值的算法,并为发现三角函数值的符号与角的关系做铺垫.设置的练习的目的是让学生模仿例题求
特殊角的三角函数值,并为即将学习的三角函数线、周期性、诱导公式做准备,使不同的学生在数
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3.2 教学反思
1.要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理解任意角的三角函数的定义,会根据角终边上一点的坐标求该角的三
角函数值”,因此,本节课以“确定角的终边”为载体,以“锐角的三角函数”为切入点,研究“角
与终边上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力求贴近学生现有的知识储备,背景简洁,便于学生展开探究、尝
试等学习活动,旨在发现“角的大小确定→角的终边确定→终边上点的坐标的几个比值确定”这一
逻辑关系,其中比较隐蔽的是“终边上点的坐标的几个比值确定”,这可从下面两个方面来说明:①
终边上的点在原点的同侧,坐标的符号不变;②根据相似三角形,坐标比的绝对值不变.这是学生
不难理解的.
2.要有亲和的问题情境
首先,用“大小确定的角的终边也确定”“ 角的终边也可以由终边上的一点来确定”作为情境引
入“角与终边上点的坐标之间的关系”,体现了研究的必要性;从“锐角的三角函数”入手,体现了
研究的可行性.“锐角的三角函数”是学生很熟悉的内容,印象很深,能让他们很快进入探索的状态,
构造“直角三角形”作为研究的载体,为进一步一般化埋下伏笔.
其次,通过“锐角的三角函数与终边上点的选择无关”真正落实了“函数”的意义,尽管还有一
些同学仍然停留在“角是一个图形”的层面,只有初步的“对应”或“映射”的意识,但这也是一个
质的飞跃了.
再次,每个例题既是上一个教学段的重现或模仿与应用,也是下一个教学段的引子,同学们在
一个个情境问题的引导下,学习起来就会轻松、有序.
2.要重视知识生成的教学过程
教学实际表明,学生对研究任意角的三角函数还是感觉有些突兀的.学生学习三角函数的一个
难点是:学生对任意角的概念的理解还不到位,很多人还停留在“形”的认识上,还没有在真正意
义上从“数”的角度去理解.“角的终边”“ 点”“ 角所在的象限”等语句,显示的都是“形”,这些都
影响了学生对“角”的“数”的特征的理解.
严格地说,初中学习的三角函数不是函数,它只是一个记号,本质是表示直角三角形中两边长
的比,这两边对于该三角形中的一个锐角而言有特定的关系(对边、邻边、斜边),根据关系的不同,
取了不同的记号,而且这个锐角是一个图形.即使概念拓展了,也是对作为形的“角”的所处的不
同状态,赋予不同记号的拓展意义,也上升不到“函数”的层面,充其量是一个映射.而我们现在学
的锐角三角函数是以数(锐角的大小,取值范围是区间(0,
π
2
)) 为自变量、对应法则是与某个比值
(构造直角三角形得到的边长的比值)相对应的函数.
也正是因为锐角的三角函数离不开直角三角形,才导致一部分学生还不能清楚地认识到“锐角
三角函数值只与角有关”,甚至没有意识到它就是函数(变化过程中变量之间的对应关系).例如,
学生 6 由 sin∠POM=
2
2
,得到 sin
π
4
=
2
2
,更多的是一种无意识行为.因此,在教学中,在任意角
的概念引领下,提出问题“
π
4
与点 P(1,1)的关系”,就是突出了“数
π
4
与作为点的坐标的数组(1,
1)的关系”,引导学生在自主探索或合作交流中展开思维的翅膀,紧扣新旧知识的联系和掌握的数
学思想方法去探究.教师可在巡视的同时,给予必要的点拨、引领,帮助学生在概念生成过程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