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变形记》教案
【学情分析】
高一学生对小说这一文体的特点已基本熟悉了,对于《变形记》的教学,教师要做的不应
只是筛选、归纳和总结,而是要站在更为广阔的社会和历史视角,引导学生更加全面的地解卡
夫卡的孤独和痛苦,更加深刻地感受到那个时代各种阶层、各类人物之间的碰撞以及由这些碰
撞折射出的时代风貌和社会规律。
【学习目标】
1.
通过绘画和分享,探讨节选部分的主题,了解“虫化”背后现代人生存困境
2.
抓住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去解读人物形象,感受卡夫卡隐藏在文本中的孤独
3. 引导学生感受小说荒诞外衣下的写实内核,并思考现代社会中人该如何生存
4.
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让学生在现实和文本的联系中深刻体会孤独下的希望
【学习重难点】
1.
教学重点:通过学生分享的重要物象引导学生探讨节选部分的主题
2.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理解“变形”背后深刻的社会意义,感受卡夫卡的孤独和希望
【教学方法】
情景任务,课堂分享,对比阅读,讨论
【课时安排】
2
课时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布置任务
(一)创设情境
分班在即,为了给所有同学留下一份珍贵而独特的礼物,金陵中学高一(
5
)班的语文老
师绞尽脑汁,百般纠结,最终决定制作三张明信片来帮助学生纪念即将逝去的高一生活。为了
赋予这份礼物更多的纪念意义,老师决定让所有同学都参与到其中一份手绘明信片的的制作中
来。为了激发学生们的创作兴趣,老师在高一教材中选择了《变形记》这篇课文来让学生进行
艺术创作。
(二)布置任务
任务一:意之所至,落笔成画
请结合《变形记》的文本内容,选取其中你认为重要的元素,为这张明信片绘制一幅合你
心意的图画,并说出你的设计意图。
老师在课前按照班级座次将全班学生分为七组,让他们经过讨论,选取要素,将自己心中
2
的“变形记”画出来,并推选一人作为小组代表在课上发言。
二、组合要素,探究主题
(一)学生代表发言
每组学生两分钟左右的发言时间,结合本组的绘画作品,将图中出现的要素和设计意图分
享给其他学生,引发思维的碰撞。
(二)结合学生回答,共同探究主题
要素 1:甲虫→人的虫化
[辅助资料]
① 弗兰兹·卡夫卡的个人经历——犹太人。生活于奥匈帝国(奥地利帝国和匈牙利组成
的政合国)统治下的捷克德语小说家,本职为保险业职员。
② 龚特尔·安德尔对卡夫卡的评价——作为犹太人,他在基督徒中不是自己人。作为不
入帮会的犹太人,他在犹太人中也不是自己人。作为说德语的犹太人,他在捷克人当中不是自
己人。作为说德语的犹太人,他在德国人当中也不是自己人。作为波希米亚人,他不完全是奥
地利人。作为替工人保险的雇员,他不完全是资产阶级。作为中产阶级的儿子,他又不完全是
工人。但是在职务上面他也不是全心全意的,因为他觉得自己是作家。但是就作家而言,他也
不是,因为他全部精力都是用在家庭方面。“在自己的家庭里,我比最陌生的人还要陌生”
③ 联系马克思《在<人民报>创刊纪念会上的演说》——财富的新源泉,由于某种奇怪的、
不可思议的魔力而变成贫困的源泉。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随着人
类愈益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行为的奴隶。甚至科学的纯洁
光辉仿佛也只能在愚昧无知的黑暗背景上闪耀。我们的一切发明和进步,似乎结果是使物质力
量成为有智慧的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
要素 2:父亲(家人)→父子冲突
[辅助资料——卡夫卡《致父亲的信》]
“一个羸弱、胆怯、迟疑不决、惴惴不安的人。……对我而言,您做父亲太强而有力了。……
而我又太虚弱,大有不堪消受之势。
“我,简言之,一个洛维,具有某种卡夫卡气质……您则是一个真正的卡夫卡,强壮、
康、食欲旺盛、声音洪亮、能说会道、自鸣得意、高人一等、坚韧沉着、有识人之明、相当慷
慨,当然还有与这些优点相连的所有点与弱点,您的性以及有时你的暴躁使您犯这些毛
病。
“我写的书都和您有关,我在书里无非是倾诉了我当着您的面无法倾诉的话。
“我承认,我俩互相斗争着,不过斗争也分两种。一种是骑士的斗争,独立的双方在相互
较量,各自为政,输得光明磊落,赢得正正当当。另一种是甲虫的斗争,甲虫不仅蜇刺,还吸
血以维持生命。这是真正的职业斗士,而您就是这样的斗士。……您现在用不着为缺乏生活能
力而发愁了,责任都在我,您尽可以心安理得地仰八叉躺着,身体和精神上都让我拖着过日子。
要素
3
:协理(公司)→社会矛盾
3
[辅助资料——社会背景]
1914 1918 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使欧洲国家经济萧条,社会动荡。黑暗的现实、痛苦
的生活,使得人们对社会失去了信心,一方面寻求出路,锐意改革;一方面又陷于孤独、颓废、
绝望之中。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一些思想敏锐的艺术家认为世界是混乱的、荒诞的,他们
著书立说,批判这个时期的人际关系,批判摧残人性的社会制度。发表于 1915 年的《变形记》
就反映了以上社会现实。
要素 4:门→内心隐喻
[辅助资料]
① 卡夫卡写给版画家施塔克的一封信——我更愿意看到这样的画面: 父母和秘书主任站
在关闭的门前; 或者还有一种更好的选择,父母和妹妹都在灯光明亮的房间里,门半开半掩,
通向另一个黑暗的房间。
② 卡夫卡《巨大的喧闹声》——我坐在我的房间里,就坐在整个住宅里吵闹声的中心。
我听到所有的门被摔得乒乓作响,这巨大的摔门声带给我唯一的好处就是它们的声响使我得以
避免听到人们在一扇扇门之间穿梭走动的脚步声。
③ 理查德·朗《家宅之门》——站在门前,这种行为自身在深层意义上就意味着对他者
的显现,是对现实世界的等待……门界分出个人与他者的差别,但是门同样驱使人走向群体,
并重新被纳入对立的他者之中。
三、联系阅读,深化理解
教师布置任务,引导学生深化理解小说主旨。
任务二:双厨狂喜,梦幻联动
为了丰富明信片的画面,请你结合自己的阅读体会和个人喜好,《变形记》寻找一个联
动对象,并说出你的选择原因。
学生依据课前预习和课堂学习情况,联系相关文本对《变形记》的主旨进行解读。学生可
能会想到的文本有:《促织》《西游记》《祝福》《变形金刚》《阿
Q
正传》等等,老师应提前熟
悉相关文本,以便课堂引导,让学生更好的了解到《变形记》中关于人性和社会的深层次思考。
比如《阿
Q
正传》——
“欺负 Q 闲人每逢揪住他黄辫子的时候,就先一着对他说: Q,这不是儿子打
子,是人打畜生。自己说:人打畜生!然而, Q 却嫌畜生还不够轻贱,终于自己说:‘打虫
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但虽然是虫豸,闲人也并不放,仍旧在就近什么地方
给他碰了五六个响头,这才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以为阿 Q 这回可遭了瘟。然而不到十秒
钟,阿 Q 也心满意足的得胜的走了,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除了‘自轻自贱’
不算外,余下的就是‘第一个’。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
Q
在遭受旁人欺负时,自认为“虫豸”这本身是一种弱者的自嘲,但阿
Q
在遭受毒打
后,不但不以此为耻,反以此为荣,这就是一种异常,一种值得关注的异常。将其与《变形记》
的格里高尔相比,不难看出一个异化的社会对人性的摧残之深。
4
四、高度凝练,强化理解
教师布置任务,引导学生用一句话概括小说主旨,强化其对小说深层内涵的理解。
任务三:心有所寄,言出肺腑
这张明信片上的图画部分我们已经有了多种方案,现在还缺一句寄语,请你结合自己对《变
形记》的理解,用一句话或几个短语来表达你的感受。
这个活动如果时间宽裕,可以让学生在课上完成并分享;如果时间不够,可以让学生课后
完成并在下堂课上进行分享。教师应引导学生往卡夫卡对这个社会的思考层面去想,不能仅仅
局限于对格里高尔虫化这一事实进行概括,同时应教会学生如何结合文本内容来概括心中所想。
学生分享后,教师也可以将自己的阅读体会写下来与学生进行分享,实现阅读的双向体验,
也让学生更加清楚的明白小说主旨。
五、结束语
卡夫卡曾说过:“我是自由的,那就是我迷失的原因。当社会已经异化,在社会中生存的
人必然会随之异化,而本真地追求自存在的个人便成了会中真正的异类——百无一用的
“甲虫”。人变成“甲虫”是人类精神世界遭到扭曲、异化的象征,是人与人之间的隔膜状态
及由隔膜所造成的孤独、绝望情感的折射。卡夫卡在《变形记》中所表现出的社会现实就是这
样,但这也正是卡夫卡最高明的地方,他透过层层黑暗终究找到了那束光,希望由这束光指引
更多的读者走向光明。
六、板书设计